說起陳佩斯,可以說是個名副其實的頂級喜劇大師。
他對于喜劇有著別樣的天賦,將喜劇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
想當年,憑借著《吃面條》的一段精彩表演,至今仍讓許多觀眾對他念念不忘。
只可惜,一場官司中斷了他熠熠生輝的喜劇之路。
如今,71歲的他帶著新作品重返喜劇舞臺,卻讓整個娛樂圈都沉默了。
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陜西都市快報】【百度百科】(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為喜劇而生的人
陳佩斯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對表演情有獨鐘,經常模仿父親在電影中八面威風的表情和動作。
一次次的模仿,也讓他立志長大要當一位電影演員。
可沒想到,原本平淡幸福的生活卻被突然打破。
父親因為飾演“黑幫”太過傳神,以至于影響到了職業生涯的發展,一家人被迫到內蒙農場接受再教育。
即便是已經接受了教育,但陳佩斯的報考還是受到了影響。
由于外界還是普遍認為其父親就是“黑幫”,甚至連軍區文工團和總政話劇團都沒人敢錄取他。
直到他18歲那年,八一電影廠招收演員,讓他看到了通往演員之路的大門。
這樣的消息,也讓他著急忙慌連夜從內蒙趕往北京報名。
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陳佩斯順利通過考試被成功錄取。
雖然正式進入八一電影廠成為了一名演員,但留給他的機會并不多,能登臺演出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可他并沒有就此放棄對表演的熱情。
直到喜劇電影《瞧這一家子》的上映,才讓十年磨一劍的陳佩斯嶄露頭角。
其中父子兩人的默契配合,展現了一家三代人之間的生活矛盾和和解。
能演好這部電影,也自然離不開父親陳強的指導,這樣的經歷也讓陳佩斯對喜劇表演有了更深的了解。
之后,父子兩人又一同合作了多部電影,父子之間的強弱對比,也創造出一種新的喜劇模式。
雖然成為了電影演員,但真正讓他大火的還是在春晚舞臺上的表現。
尤其是和朱時茂合作的小品《吃面條》,開啟了中國喜劇小品的時代。
歪戴著帽子,手捧瓷碗,沒有華麗的道具和舞臺背景,12分鐘的表演時間,硬是讓兩人演活了這臺戲。
《吃面條》成為百看不厭的經典后,陳佩斯和朱時茂也成了小品舞臺上的黃金搭檔。
兩人一站在臺上,就知道誰正誰反,對立的矛盾,也成了兩人最大的喜劇笑料。
但笑料歸笑料,陳佩斯創作小品也有自己的一套原則。
“不拿殘疾人開玩笑,不說方言,不出現女性角色”
始終盯著不斷變遷的大社會下,小人物的的命運格局為創作基調。
此后10年時間,兩人表演的《羊肉串》《主角與配角》等小品,備受歡迎。
而陳佩斯也被觀眾稱為,“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喜劇人。
但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一場官司卻意外成了陳佩斯人生的轉折點。
喜劇生涯中斷
讓人沒想到的是,這場官司的起源竟是兩人合作的小品《王爺與郵差》。
當時這部作品是陳佩斯耗費心血最多的一部作品,但呈現出來的舞臺效果卻差強人意。
彩排時舞臺效果很好的作品,竟在直播時出現了意外。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工作人員的失誤,節目剛開場沒多久,朱時茂的麥克風就掉了。
陳佩斯看到后,借著說臺詞的功夫,想要把麥克風給重新夾好。
但時間太短,沒能成功,而這時的朱時茂也意識到了自己麥克風的問題。
靠著肢體動作靠近陳佩斯,試圖通過他身上的麥克風將聲音錄進去。
可兩人三番五次的救場都無濟于事,為了讓觀眾聽清楚臺詞。
朱時茂只好提高音量,整場表演下來,嗓子都喊啞了。
除此之外,還有現場服飾道具也是接二連三的出差錯。
先是朱時茂的折扇直接裂開,表演中途陳佩斯的頭套也差點脫落。
最關鍵的是,兩人事先準備好的節目音效,也沒有呈現出來。
演出結束后,陳佩斯在后臺化妝間哭了。
精心打磨這么久的作品,最后呈現的卻是這樣的結果,內心的滋味五味雜陳。
但讓他們沒想到的還在后面,因為這部小品未經授權,卻被央視制成了光盤進行售賣。
得知此事的陳佩斯,心里滿是情緒。
在此之前,陳佩斯和央視合作總是因為春晚作品產生矛盾,二者關系談不上好。
這又接連鬧出了這么大的舞臺事故和版權授權問題,讓陳佩斯更是氣不打一處來。
忍無可忍之下,他直接一紙訴狀將央視告上了法庭。
為人正直的他眼里容不得一點沙子,經過法庭審理,最終要賠付給他33萬元。
雖然勝訴了,但這樣的做法代價太大,甚至搭進去了后半生的職業生涯。
從那之后,陳佩斯再也沒出現在央視春晚的舞臺上。
而兩人“絕配”的組合,也就此分道揚鑣。
少了當喜劇演員的主要經濟來源,生活也成了窘況。
困難的時候,他帶著發妻去河北開荒種地,賣石榴為生。
雖然生活過得沒有那么滋潤,但好在精神身體都是富足的。
可這樣的生活,他總覺得少點什么。
妻子也深知丈夫的內心,便拿出了家里的積蓄讓陳佩斯重回舞臺。
看妻子態度堅決,陳佩斯也下決心卷土重來。
而這一次他并沒有選擇大熒幕,反而選了一個冷門又不好做的行業:話劇。
“小品大師”重返大熒幕
2000年前后,話劇是個一眼望不到底的“黑洞”。
制作成本高不說,還容易遇到創作瓶頸。
加上市場定位有偏差、資金短缺和人才儲備不足等問題,很難運作起來。
如果想要精益求精,實現高質量呈現效果,更是相當困難。
但即便市場行情不好,陳佩斯依舊堅定不移的走了下去。
從一開始帶著團隊登臺表演話劇演反串,到后來化身統籌全局的陳導演。
他想要把話劇做好,也深知戲是留給年輕人的舞臺。
不厭其煩的教導每一個青年演員,細扣每一處細節,甚至連動作的都要一一把關。
對舞臺極致的認真,也讓他成了行業里出了名的“較真”。
在他的眼里,戲比天大,因為他成于此,也敗于此。
直到2015年話劇《戲臺》的首演,讓更多的觀眾親身體會到了原來喜劇也可以這么有分量。
這部話劇在全球70多個城市展開了巡回演出,火爆程度甚至一票難求。
就連倪萍去看話劇,也才拼手速搶到了四張票。
現場座無虛席,也沒有人提前離開,看到這么多觀眾喜歡,陳佩斯也決定將這部作品搬上大熒幕,讓更多人看到自己這部精心打磨了15年的作品。
已經年過七旬的他,依舊對舞臺保持熱愛和真誠。
壓上所有身家的他比任何人都期待自己的作品問世,在片場時,他看著屏幕上的演員們,感到一陣心酸。
他從這些年輕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經的身影。
如今的他,并非是簡單的“小品大師”所能定義的。
他成立的大道文化,培養出200多位優秀的話劇演員。
編寫的《喜劇表演理論》成了中戲的教材,71歲的陳佩斯現身中戲專題講座時,面對眾人侃侃而談,這不是他第一次讓行業震顫。
真正的熱愛,從不怕晚,也不怕較真,這位“小品大師”用半生浮沉,書寫了他對“藝術的執念”。
這一次,他用十幾年的淬煉,讓世界刮目相看,也讓娛樂圈的同行沉默。
他用最樸素的方式,撕開了被資本裹挾的娛樂圈亂象:當資本裹挾喜劇成為流水線商品,藝術早已在流量面前不值一提。
結語:
從被迫“封殺”到主動“沉默”,陳佩斯用半生證明:真正的體面,從不在熱搜榜上,而在每一場笑中帶淚的戲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