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鄧鉑鋆】
7月10日,財政部發布《關于在政府采購活動中對自歐盟進口的醫療器械采取相關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于4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醫療器械政府采購項目,應當排除歐盟企業參與,但是《通知》對歐洲企業在華生產的醫療器械不予限制。
事情起源于6月20日,歐盟委員會發布了一條令人匪夷所思的禁令:“為糾正中歐醫療器械貿易的不均衡”,自2025年6月30日起,中國企業不得參與歐盟地區數額500萬歐元的醫療器械采購;中標的醫療器械合同中,中國產品的份額不得超過50%。
筆者對歐盟此番禁令的不解之處在于,當下正處于我國醫藥產業、醫療器械產業飛速發展的爆發點,先進藥品與高端醫療器械的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國產品牌的市場占有率節節攀升。任何國家出臺可能導致中方對等反制的貿易限制措施,都有可能讓該國的相關產品永久告別廣闊的中國市場。
中歐醫療貿易:東升西落
2024年,中歐醫療器械貿易規模370.4億美元。其中,中國進口額280.4億美元,同比減少6.09%,自2022年起連續三年下降;中國出口90億美元,同比增長12%。
從產品構成看,中國出口歐盟的高端設備增速顯著。例如內窺鏡四年出口額增長294%,7.0T核磁共振、640層CT等尖端機型,憑借產品性能對標國際、價格低于“洋品牌”30%的優勢,在德國、法國等市場實現規模化裝機。相應的,盡管歐盟仍然是我國最大的醫療器械進口來源地,但是隨著國產替代對高端核心設備的擠壓效應日益明顯,“洋品牌”在我國醫療器械市場中份額不斷下降。
以CT、核磁共振這類高端醫學影像設備為例。近年來,“洋品牌”普遍在華成立和投產生產基地。在醫療影像設備“三巨頭”當中,西門子醫療在華設有6個研發生產基地;GE醫療在北京、天津等地布局CT和核磁工廠;飛利浦95%以上產品實現本地化。但是由于自主品牌奮起直追,2024年GE醫療中國區營收在暴跌15%,西門子影像業務在中國跌了4%,飛利浦銷售額出現兩位數下滑。
自主品牌的井噴式爆發
“洋品牌”營收和市場份額下降的背后,是國產品牌的奮起直追。2024年,中國核磁共振國產化率達到35.1%,較2023年提升2.6個百分點。在CT領域,國產320排640層CT全國鋪貨,國產設備在三級醫院新增裝機量占比顯著提升。檢查費用每次動輒近萬元的PET-CT,國產品牌已經達到市場增量的30%。國產設備憑借價格優勢,把PET-CT的檢查費用降低了25%左右。
在其他領域,國產品牌表現同樣出彩。2024年,中國腔鏡手術機器人國產化率達44.4%,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元。超聲設備國產化率已達62%,較2020年提升了13.6%。盡管超聲設備的高端市場仍由進口主導,但是高端市場的“東升西落”非常顯著。
截至2025年2月底,國家藥監局共批準約50款醫用直線加速器(放療設備),其中境內產品35個,國產數量占比約70%。7mm超聲手術刀突破“洋品牌”壟斷,在廣東省牽頭的16省聯盟集采中平均降幅超70%,手術效率提升40%。質子刀、重離子刀這類動輒耗資上億元的大型醫療設備都有了成熟的國產替代方案。國產放療設備的價格僅為“洋品牌”的四到七成,大幅降低了病人承擔的治療費用。
近期,多省區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大幅降低了化驗費,這背后正是國產檢驗設備及試劑的普及(在反腐運動的推動下),降低了醫療機構相關業的成本。
2023年,國產品牌中標金額和數量均超過50%占比的醫學檢驗設備有生化分析儀、基因測序分析儀、血細胞分析儀等9種。其中血細胞分析儀、尿液分析儀、微生物鑒定與藥敏儀、血糖儀的國產化率超過70%,尿液分析儀國產化率更是超過八成。
但是,高端醫學檢驗設備的國產份額仍有提升空間。2023年,國產質譜儀(聽起來像物理實驗室的裝備)的中標金額和數量占比均不足兩成;國產PCR基因擴增儀(可用于核酸檢驗)的中標金額占比為29.84%,數量占比為39.65%,與進口產品的差距較大。
厚積薄發與水到渠成
國產品牌近年來的崛起,有許多天時地利人和因素。“中國制造2025”和隨后出臺的多個行業發展五年規劃,規定了國產品牌醫療器械在各級公立醫院當中的應用比例,在市場層面為國產品牌保駕護航。監管部門針對AI診斷、腦機接口等新興領域,開戶了快速審批方案。自主品牌在生產交貨周期、維修服務響應時間等方面優于“洋品牌”,并且日常使用成本更低。
自主品牌在產品設計上更貼近中國國情,比如說影像設備可以完成多個部位的檢查,讓CT等高級設備在基層醫療機構不再“曲高和寡”;在圖像處理上加入“中醫體質辨識”影像分析模塊,輔助中醫師判斷痰濕、氣虛等體質的影像學特征;在功能上接入5G,便于遠程會診。更重要的是,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和產業支撐厚積薄發,為各類高尖端技術領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據統計,國產醫療設備依托國內完整的產業鏈和臨床反饋機制,迭代速度比進口快1-2年。例如,某自主品牌的CT設備從128排升級至320排僅用2年,而西門子同系列升級耗時4年;某自主品牌超聲手術刀從5mm口徑迭代至7mm僅用18個月,打破進口品牌對“大口徑”技術的長期壟斷。在獨特的中國優勢支持下,我國醫療器械創新不斷刷新全世界的認知。
以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為例,過去必須開胸實施,病人術中心臟停搏,需要經歷體外循環和術后心臟復跳等生死關口,病情過重的病人往往無法承受手術,只能保守治療。如今,國產新型心臟瓣膜可以通過微創介入手術進行置換,僅需在病人股動脈處開一個小切口就可以完成瓣膜置換手術。
上圖媒體報道標題《為俄國心裝上“中國門”》,是當事中國醫生在手術成功之后的有感而發。該名醫生就職的醫院所處的城市在中國版圖上平凡無奇,中蘇蜜月時期沒有蘇聯專家前往該院援助,如今這位醫生背后的強大祖國,讓他可以前去指導全俄最大的心臟病醫療中心。
腦機接口技術,指在人或動物大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創建的直接連接,實現腦與設備的信息交換,常用于輔助、增強、修復人體的感覺-運動功能或提升人機交互能力。中國是世界上首個把腦機接口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的國家,科幻小說中的技術在現實的中國可為人們治療帕金森癥、頑固性癲癇、高位截癱等“不治之癥”。
手術機器人在中國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充分吸取中國機器人產業的技術優勢與中國龐大人口規模產生的臨床應用和反饋優勢,在全球首創了五臂機器人、免氣腹機器人(人工氣腹,微創手術為了擴大手術操作空間,需要向手術部位的人體腔體充氣,使其形成一個空間,有一定的風險性)等先進技術。
中國國內市場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統一市場,龐大的需求產生了海量個性化需求,無數實踐場景推動了創新迭代升級走向完善。我國近年來飛速發展的互聯網經濟產生的無數富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和應用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必然在醫療器械領域及其他領域再次證明。全球領先的中國醫療器械將成為全新的“國家名片”。
近期,多個“國家級”項目聚集醫藥、醫療器械等領域的科研成果轉化,追求創造像X光機那樣具有原理創新性的中國原創醫療設備。例如,各地的綜合性國家醫學中心創建工作,在聚集高水平診療能力建設的同時,立足各個創建主體單位的特色,制定了在零磁醫學、超導醫學、AI診療等領域的原創性醫療設備創新發展方向。
截止筆者完稿,針對中方2025年7月10日的《通知》,歐盟唯一的進一步升級措施是放風取消歐盟高層級官員訪華。面對矛盾升級,歐方反制措施“工具庫”的空虛,暴露了歐盟挑釁行為的盲目和輕佻。筆者很困惑,為什么歐洲非要在這樣一個錯誤的時機選擇與中國打一場錯誤的戰爭?難道是覺得中國市場的代理商都是有來頭的人,讓代理商吃點苦頭,他們就會自帶干糧,像歐洲國家的“院外游說”集團那樣,對我國的大政方針施加某些影響?那他們也太不了解中國了,中國人不吃這套啊。
(風險提示:本文介紹近年來我國大量上市企業的經營成果,但考慮到筆者買醫藥股從來都以割肉告終,“我以為”不等于“大A以為”,堪稱股市冥燈,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