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的先進重型戰機,大家首先會想到我國的殲-20和殲-16戰機。但除了這兩款戰機,中國當年其實還研發過另外一款先進重型戰機,那就是殲-11D戰機。
網傳殲-11D試飛畫面
這款戰機在中國軍迷圈一直飽受關注,不少人認為其比殲-16還要強。
而德國的軍事專家安德烈亞斯·魯普雷希特,甚至曾在軍事媒體“HUSH-KIT”上發表過文章,盛贊殲-11D,并稱“是最具潛力的項目”,但最后下馬又太可惜了。
為什么下馬?
殲-11D從名字上就能看出,是一款在殲-11戰機,也就是蘇-27戰機基礎上研發的第四代戰機。
我國殲-16其實在機體外形上也是延續自蘇-27的設計,只是里面從航電到發動機等各種子系統換成了中國國產設備。
而我國在殲-11B的時候,其實也將這款戰機的雷達、航電等子系統換成了國產設備。
殲-11B戰機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等殲-11D服役,這款戰機也會像殲-16戰機一樣,除開戰機外殼延續自蘇-27的設計外,里面從航電設備到發動機也全部用國產產品。
也就是說,殲-11D其實就相當于另一款“殲-16”。
殲-16戰機
同時這兩款戰機既然在設計上有重疊,那么自然只能有一款落地,另一款要下馬。畢竟殲-16和殲-11D要是同時服役,就相當于重復建設,這相當浪費資源。
最終來看,是殲-16勝過了殲-11D戰機,成功服役并發展壯大了。
殲-11D相較于殲-16輸在了一點,那就是其功能單一。
殲-11系列是一款純空優戰機,也就是只有空戰能力沒有空對地/反艦能力的戰機。
殲-11戰斗機
相比較之下殲-16不僅能空戰,而且還能掛載大量航電或者是反艦導彈,執行空對地/反艦任務。
并且殲-16綽號“炸彈卡車”,其最大載重能達到12噸,這和我國轟-6這款轟炸機的載重都差不多了。
殲-16滿掛載概念圖
單單論及空戰能力,殲-11D可能更有優勢。畢竟作為純空優戰機,殲-11D可以讓機體所有設計都立足于打贏空戰。
殲-16還要考慮執行轟炸任務和反艦任務,所以在設計上需要在空戰能力上妥協,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空戰能力。
如果中國空軍的發展止步于殲-16戰機,那么殲-11D靠著更強的空戰能力或許依舊能服役落地。但是隨著殲-20戰機的成功,殲-11D戰機就完全失去生存土壤了。
殲-20是我國,乃至是全球最強的空優戰機。
掛載了副油箱的殲-20
它不僅機動性、速度等性能指標都冠絕全球,還具備極強的隱身能力。
殲-11D戰機作為一款純空優戰機,在沒有隱身能力的情況下沒法競爭過殲-20戰機。同時它又不具備對地/反艦能力,功能性上競爭不過殲-16戰機,那就只能下馬。
殲-11D相對改裝潛力更小
除開用途更廣泛,殲-16對比殲-11D還有改裝潛力更大的優勢。
殲-16改裝潛力更大
殲-16不僅能執行空戰任務和轟炸/反艦任務,還能改裝成其它類型的戰機,執行其它的作戰任務。
比如說當前殲-16系列下有一款型號為殲-16D的子型號戰機,這款戰機就是殲-16掛載各種電子戰吊艙后的電子戰機版本。
靠著先進的電子吊艙,殲-16D能執行電磁壓制、干擾等作戰任務,還能掛載石墨炸彈或電磁脈沖彈對敵人雷達、發電站等設施進行打擊。
殲-16D戰機
殲-11D戰機作為純空優戰機,在載重上很難像殲-16一樣掛那么多電子吊艙。并且因為載重的問題,殲-11D估計也沒法解決這些電子吊艙的發電問題。
因為發電機組是很重的,大型預警機的發電機組有好幾噸,殲-16上的發電機組達到數百公斤,乃至是超過1噸都不是啥稀奇事。
這個重量,再加上電子吊艙的重量,殲-11D根本扛不了。
殲-16D戰機
并且電子戰機為了提升航程,除開電子吊艙外通常還會掛載副油箱。為了盡可能降低空氣阻力,戰機通常在機腹位置掛副油箱,在機翼內側甚至是翼尖掛載電子吊艙。
殲-11D只能空優的原因除了載重能力相較于殲-16更小外,還可能是因為其機體設計問題,導致其翼載荷能力相較于殲-16更低。
也就是說,殲-11D機翼位置下能掛載的重量相較于殲-16更低。
殲-16翼載荷更大
如果殲-11D在機翼下也掛載較大重量的電子吊艙,那么其在高速飛行時,機翼就可能在這種巨大翼載荷下被撕裂。
除開改造成電子戰機外,殲-16還能掛載通信設備,在天上充當“空中信號站”。或者是掛載偵察吊艙,臨時充當偵察機。
而這些改裝方向,殲-11D均因為掛載能力,要么沒法改裝,要么就是改裝效果沒殲-16好。
殲-16改裝潛力更大
中國現在的空軍格局
其實在中國現在的空軍領域,我國還在生產的各種現役戰機,都有自己獨到的優勢。
當前中國空軍有“空軍三劍客”的說法,它們分別是我國殲-20、殲-16以及殲-10系列,這三款戰機是我國還在生產的戰機,也是我國空軍現役的主要戰機。
空軍三劍客
殲-20的優勢是空優能力強,殲-16的優勢是用途廣泛。這兩款戰機的存在都嚴重擠占了殲-11D的生存土壤。
但其實殲-11D對比殲-20還是有自己的優勢的,那就是成本更低。然而隨著殲-10系列的出現,殲-11D這一優勢也被徹底奪走了。
殲-10生產成本更低
在技術水平相同,且子系統都來源于同一個國家的情況下,殲-11D這種雙發的重型戰機根本沒法和殲-10系列這種單發的輕型戰機比成本優勢。
當前在中國空軍領域,形成了以殲-20承擔最前線、最兇險的空戰任務,以殲-16承擔轟炸/反艦任務,以殲-10系列靠著低成本優勢大量生產,然后填補空軍戰機數量的格局。
殲-10機群
在這種格局下,殲-11D不管怎么比都有戰機在它的那個優勢方面做得更好,所以殲-11D在我國空軍中完全失去了生存土壤。
信息來源:
【1】觀察者網·《試飛院宣傳視頻曝光殲11D原型機》
【2】環球時報·《珠海航展上首次公開亮相,殲-16D電子戰機細節圖來了!》
【3】HUSH-KIT·《我們對中國側翼的了解 – Andreas Rupprech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