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一位普通的采訪車駕駛員在跟隨記者出勤的間隙,悄然按下了人生的第一個快門。10年前,已經蛻變為專職攝影師的他,正式將方向盤換成了照相機,開啟了“黑白文化人”生涯。
他叫王敏烽,“60后”
一個獲得過國內外諸多攝影大獎
卻始終謙稱自己只是“攝影記錄者”的人
近日,記者走近這位
用鏡頭見證城市變遷
記錄人間冷暖的“跨界”攝影師
聆聽他與光影的不解之緣
01
開著夏利 認識了攝影
認識王敏烽的人
都覺得他的故事很傳奇
1992年,38歲的他成為福州廣播電視臺的一名駕駛員,開著單位配的夏利,每天跟隨記者出去采訪。但和大多司機在車上等不同,看著記者扛的設備重,他就幫忙提著。漸漸地,他學會了什么是構圖,什么是光影,怎么搶鏡頭,怎么找機位。有時候記者得閑了,也教他上手試一試。
“就是那時起
我愛上了快門和光圈”
回憶起那段歲月
王敏烽眼中依然閃爍著光芒
當時月薪僅七八百元的他
毫不猶豫地購置了
人生第一臺鳳凰牌照相機
開啟了跟隨記者拍照的生涯
30余年里
他記錄下許多珍貴的鏡頭
所拍照片也登上了各家媒體
“第一張見報作品,就刊登在你們《福州晚報》。”王敏烽回憶,那時候他拿到了人生第一份稿費,雖然就5元,但欣喜若狂。
在隨后的30余年里
他把工資收入和時間
大部分都給了攝影
從膠片到數碼
從初級攝影師到高級攝影師
他通過函授
與攝影記者交流學習等方式
不斷提升自己
最終在單位同事引導下
逐步走上了職業攝影這條路
02
上萬張照片 記錄城市煙火
“每一張照片都是一段時間的記錄。”王敏烽這樣定義自己的照片,他說,“到現在,我都不敢說,拍攝的是作品,我只是攝影記錄者罷了”。
他善于新聞紀實和風光、人物攝影
30多年來
他拍下上萬張照片
在同行眼中,他就是一個“寶庫”
甚至電視臺臺史館一些歷史照片
都來自他
2009年起,他的作品就開始獲獎不斷。至今,有百多幅攝影作品多次獲得國際、全國、省、市各個獎項,在國家級專業雜志上發表獲獎專題攝影組照文章數十篇,千余幅攝影作品多次被媒體、雜志、網頁及公眾號采用。
2013年,他被中攝協與鳳凰網評為“美麗中國任我行”全國攝影大展200強,2015年被ILEC國際公益廣告節評為社會責任大獎。2023年,他獲得了亞洲國際攝影年度旅游組十佳攝影師,2024年入圍亞洲藝術攝影新聞組十杰。
他的獲獎作品
評委總會用“與眾不同”
“有自己的思維特色”來點評
其中一張《收蟶季節》獲得“發現世界之美—世界旅游攝影”2023年度大賽銀獎、全國第七屆“群藝杯”攝影藝術賽銅獎。照片中,收蟶歸來隊伍走在朝霞下的海岸邊形成傘形。王敏烽通過多重曝光呈現出動靜結合、壯觀美妙光影。為了捕捉這一瞬間,他連續三天凌晨三點守候在連江百勝沙灘,等待日出時收蟶隊伍歸來的完美時刻。“我一直覺得器材不重要,重要的是鏡頭后面的攝影思維。”王敏烽這樣總結創作心得。
收蟶季節
去年
王敏烽正式退休
對他而言
攝影路展開新的篇章
他創建了“八閩影像”微信公眾號
帶著攝影愛好者們記錄美麗鄉村
并將拍攝的作品
捐贈給鄉村展館、民宿等場所
“我希望用照片點綴美麗鄉村,激發大家對鄉村旅游的興趣與向往。”他說。
王敏烽攝影作品
春日的花海、夏日的綠蔭
秋日的豐收、冬日的雪景……
這些年來,在他的鏡頭下
福州許多“藏在深閨”的無名村落
變成了網紅打卡地
“你用筆寫日記,我用照片留日記。”這位退休的“光影詩人”笑著對記者說,他這個退休老頭,將繼續用相機拍人世間各種美麗。
記者 陳丹/文 包華/攝
新媒體編輯 李瓊
監制 管慧 王臻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發分享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