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韓國首都漢城(首爾)】
提到漢江奇跡,大家都會想起一個人和一組數據:
樸正熙,1961年5月16日之前,他累升至韓國陸軍少將,擔任第二軍副司令等職務。
1961年韓國人均GDP約為94美元,不僅遠遠低于韓國北面的鄰居,連當時我們的GDP也比韓國高一些;1979年韓國人均GDP約為1800美元,而這時我們的人均GDP不足500美元。
之所以選擇1961年、1979年這兩個時間節點,是因為這既是樸正熙一生的兩個重要時間節點;也是韓國經濟發展歷史的重要里程碑——漢江(經濟)奇跡。
在漢江奇跡的背后,重點是什么呢?是資金和技術,尤其是外匯,沒有足夠的外匯,就不會有充足的資本、技術、能源、礦產和機械設備進入韓國,韓國,除了人口,幾乎什么都缺!
【50年代末的韓國首都漢城(首爾)】
【特殊行業換外匯】
20世紀50年代朝鮮半島簽訂停戰協議后,美國在韓國大興土木、建設更多的軍事基地——相比于現在的約2.9萬駐韓美軍,那時駐韓美軍保持在6萬多人。
相比之下,20世紀50年代的韓國,國力衰微且一窮二白,普通人家只能靠泡面度日,稍窮一點的韓國人連飯都吃不上,如果運氣好,撿到美國大兵丟棄的午餐肉罐的話,韓國民眾會興奮得合不攏嘴,他們會把這些罐頭帶回家,再配上幾道泡菜,就成了難得一見的美食。
午餐肉罐頭不是每天都能撿到,因此多個美軍駐韓基地附近出現了越來越多靠“特殊服務”為生的韓國婦女們,隨著規模越來越大、韓國政府介入的程度越來越深,韓國女性為駐韓美軍幾乎所有人們提供“特殊服務”已經成為了公開的秘密、外匯的來源。
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聯合國調查機構曾披露過相關的數據:在統計所有駐韓美軍基地后發現,基地附近的社區基本都是韓國政府有意為發展娛樂服務業興建的,在這里有超過六成的韓國婦女已經與美軍發生過關系,總人次超過60萬。
駐韓美軍從士兵到文職、從軍官到后勤,全都長年身居異鄉,對于投懷送抱、價格低廉的特殊服務當然是求之不得,除了基地附近的特殊社區,甚至在美軍基地里也會出現了著名的“公主村”,里面居住的自然是韓國女性。
韓國會自感臉上無光嗎?完全不會!他們將這些從事特殊服務與交易的韓國女性稱作“洋公主”,甚至稱她們是為了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創收外匯的愛國人士。
以樸正熙為例,他在多次公開演講中回應這個問題時就說過,“這些韓國婦女是美韓民間外交官,有著意義非凡的貢獻”、“她們為韓國經濟復蘇和創造外匯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她們是國家的英雄”!
用“恬不知恥”來形容?當時土地貧瘠、一窮二白的韓國,到底能靠什么復蘇和發展呢?那時的韓國并不是現在的韓國:人均GDP3.6萬美元,軍工、造船、汽車、鋼鐵、化工、半導體等多個領域位居世界先進行列。
60年代是韓國各類特殊行業最為發達的年代,全國合法登記的就有300多家,發現駐韓美軍僅在這些地方的消費總額每年可達到1000萬美元以上,占到韓國全年外匯收入的5%左右——1961年韓國的人均GDP不到100美元,北面的鄰居在蘇聯等國家的援助和扶持下,人均GDP超過250美元。
除了默默回顧那段歷史和同情那一代甚至三代韓國民眾,其實不需要嘲諷和譏笑!
【1969年韓國首都漢城(首爾)的街道】
【參加越戰換裝備和外匯】
1965年1月,韓國國會以106票贊成、11票反對的高票通過了出兵越南的議案。韓國總統樸正熙激動的宣布:這是韓國從被動的接受外國援助,到主動的承擔國際責任的重大時刻。
但樸正熙真正高興的事情,他沒有說出口!
【時任美國總統的肯尼迪與來訪的樸正熙】
從1965年到1973年,韓國共派出了30多萬軍隊到越南戰場與美軍并肩作戰,人數居參戰國第二位,僅次于美國,遠超過泰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而韓國參加越南戰爭期間獲得的直接經濟收益約為?10億美元?(不包含間接收益),主要來源于以下方面。
比如軍事津貼與勞務收入,美國向韓國支付了約3億美元的軍事津貼,其中上等兵每月33美元、上士75美元、中尉135美元、少校165美元。此外,韓國勞工和企業在越南的勞務輸出、貿易及工程承包收入約7億美元。 ?
在10多年的時間內,除了日本繼續承接部分戰爭訂單,由于韓國直接派兵,所以美國把更多的訂單交給了韓國,韓國通過向南越和各國軍隊出口罐頭食品、制服、鞋子等工業品,以及承接美軍后勤工程,獲得約2億美元外匯。 ?
此外,韓國企業通過參與南越基礎設施建設(如運輸、醫療、娛樂等產業)獲得約2億美元收入,這里面還有一個“后遺癥”,即當韓國經濟騰飛之后想布局海外投資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想到了自己早就熟悉的越南尤其是越南南部地區,比如胡志明市(原來叫西貢)。
【到歐洲挖礦換外匯】
有部比較有名的韓國電影叫《國際市場》,主演就是我們熟悉的黃政民。這部電影只有收斂且毫不夸張地重現過韓國男礦工、女護士在西德的悲慘場景:女的在西德當護工,做些洗尸體、擦污穢的事;男的在井下挖煤,隨時都有性命危險。
【派往其他國家工作的韓國護士,出國前需要完成軍事訓練】
樸正熙從1962開始推出了兩個五年計劃,喊出了“出口第一”、“貿易立國”的口號,在金融、稅收方面給予私人企業大力支持,同時吸引外資、開拓海外市場,全力發展輕工業出口貿易——樸正熙當然明白當時韓國有什么、缺什么即只有勞動力,其他幾乎什么都缺尤其是缺乏外匯。
為了解決普通人的就業并同時可以賺取外匯,從60年代開始,韓國官方開始滿世界替本國窮人們找勞務業務,活、累活來者不拒,只要有錢掙!
1964年樸正熙與夫人陸英修訪問西德時,特意去魯爾煤礦看望韓國的礦工和護士們。看到這些同胞們在異國他鄉的艱苦環境中勞作,樸正熙滿含熱淚地向他們表示了慰問和感謝——雖是討生活,何嘗不是為國做貢獻?
西德的礦工們會干什么呢?雖然也會面對采礦時的危險,但相對小得多,大部分危險作業都交給韓國以及其他國家的外來勞工完成;同工當然不會同酬,同一工種的西德礦工是韓國礦工薪酬的4倍以上。
當西德礦工坐在酒吧里休閑時,韓國礦工的業余生活卻只有在宿舍旁邊的空地踢一踢足球,或者像電影《國際市場》中一樣,給家鄉寫寫信、發發呆——他們當然會想家,想念家鄉的一草一木。
是不是西德的韓國礦工最辛苦?當然不是,如果跟當時韓國國內的情況相比,算是幸運的!
當時樸正熙實行“增長第一、分配第二”的政策,為了維持韓國產品的競爭力,不斷壓制人力成本,整個60-70年代,韓國一直保持著很低的工資水平,經濟的快速增長完全建立在剝削廉價勞動力之上。
當時,韓國工人總體上平均每周要工作50個小時以上,這在當時是世界上最長的——當時韓國發出的口號就是:每個人都是國家的螺絲釘,必須忍耐、奉獻!
【這么多漢字,是不是搞錯了?這才是60-70年代真實的韓國市井】
【結語】
應試教育、考試機器,是東亞國家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以韓國為例,整個60-80年代共計近30年時間里,普通人家年滿12周歲的女孩就得出去打工,減少吃飯人口,省錢供兄弟讀書——各類普通和職業學校都在瘋狂擴建和招生,老師們兩班倒、學生們拼命學。
為什么?因為當時韓國需要大量熟練工人和技術人員,統一模板、統一教材、統一教學才能快速培養出標準化的工業型快速人才!
東亞國家都有一個共性,能吃苦、肯上進,都不愿意自己的國家落后于世界,所以無論韓國還是日本甚至我們,無論如何上臺卻都會把兩大歷史任務作為畢生的夢想:政治上渴望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經濟上期待實現實現全面工業和經濟騰飛。
韓國,付出的至少是三代人的代價——他們的血汗、辛勞與屈辱,對此,我們無法嘲笑和譏諷,我們的發展之路難道就是一帆風順、輕松愜意的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