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柳州7月12日電 題:廣西三江巧解多民族社區治理 千年“侗款”促團結
作者 陳梅
“詐騙的手段多,千萬不要信……”近日,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程村鄉南站社區內的一處鼓樓內,“寨佬”楊顯清說著押韻的侗語,將反詐知識用“侗款”形式道來,民眾齊聲應和:“好!好!”
“款約”是侗族上千年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公共約法。它并無文字記載,只有“款師”等人將侗音口口相傳,不斷豐富發展。凡遇要事,村民便在鼓樓起款定約,敲鼓定音。如今“講款”中不僅包含從古至今傳承的樸素道德規范,還融入了現代法律條款、反詐知識等內容。
圖為民眾匯聚鼓樓聽“講款”。 陳梅 攝
南站社區是廣西多民族群眾聚居的最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全縣15個鄉鎮的侗族、苗族、瑤族、壯族等16個少數民族搬遷來此,民族文化各不相同,加上人員組成復雜,小矛盾、小糾紛易引起大問題。
2021年,三江縣公安局程村派出所遷入南站社區,這是公安部援建三江縣公安局的第一個派出所。程村派出所聚焦“陽光下的守護”,將執法規范化建設與民族團結進步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法,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此外,該派出所警務服務中心受理大廳還設有侗語服務。
程村派出所常聯合有威望和法律素養的“寨佬”解決矛盾糾紛。據楊顯清介紹,搬遷戶與本地民眾曾因引水問題產生糾紛,雙方僵持不下,矛盾逐漸升級演變為肢體沖突。后來雙方村民代表齊聚鼓樓調解,楊顯清利用“款約”中的“睦鄰里、重情意、互幫助、如兄弟”等道理,對雙方進行教育,程村派出所民警進行法律科普。最后雙方就引水劃分范圍,和諧相處。
圖為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南站社區的鼓樓,民眾常在此議事、解決糾紛。陳梅 攝
程村派出所民警積極融入多民族社區。副所長楊柳是個外地瑤族姑娘,她主動學習侗話、壯話,便于關注各族民眾需求。楊柳介紹,喝油茶是民警聯絡侗族民眾感情的重要方式。她幫助民眾后,對方雖話不多,卻總會用侗語留她喝茶。
為讓搬遷民眾安居樂業,楊柳等程村派出所民警經前期入戶走訪,決定利用部分民眾人熟、地熟、情況熟等特點設置義警隊并發放補貼,設立樓棟長配合社區治理;結合民眾擅長侗繡、侗服制作、農民畫等技能的特點,對接企業用工需求。
經過數年治理,南站社區偷盜案例和日常糾紛大幅減少,民眾適應城鎮生活。南站社區獲評2024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程村派出所2025年被公安部命名為“全國公安機關執法示范單位”。
近年來,廣西公安機關推進執法制度體系建設,鼓勵各地區公安圍繞民眾關心方面創新工作方法。目前,廣西推動出臺廣西公安機關警務輔助人員條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邊境治安管理、交通安全管理等一批地方公安法規、規章,修改完善《廣西公安機關行政處罰裁量基準》等96個執法制度和規范性文件。(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