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遠遠圍墻,隱隱茅堂;飏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鼻赜^這一闋《行香子》說的是山鄉農家事,說的也像我童年時候的山村,不見哀怨,辭章色彩鮮明清麗,白描田園風光,清麗有白梅初放的淡雅風致,猶見其韻。人到中年,日子似乎更快了,肉身匆忙,最好靜氣,所謂靜以修身,于是讀書、作文、習字,偶爾也懷舊。
我14歲前,終年在不大地域一日三餐。那時候不知道世外花花綠綠,也不知道那些快意恩仇。滸村瓜果蔬菜,雨雪云霧,盛夏蜻蜓,寒冬霜色,給身心無數唐詩宋詞元曲景象。很慶幸生活在那樣氛圍里,倘或拙作有些詩意,離不開滸村的滋養,紙頁間的古典照進現實。
后來,漸漸長大,鄉村少年放牛、喂雞、種地、興田、上山、下河,內心寂寞極了,孤單極了,每天巴望夕陽下山。暮色將至,忽得解脫,但新一天朝陽升起,又周而復始重復潑煩日子,逃離的念頭像條毒蛇盤踞心頭。后來,終于逃離了,一走近三十年。人生沒有幾個三十年,時間再次這樣跳躍,那時我是七十老翁。先賢感慨人生七十古來稀,面對文字,提筆就老——偶爾是五十中年,偶爾是八旬老漢,偶爾是百歲衰翁,好在偶爾還是懵懂少年,依舊跟在祖父祖母身后。
《滸村月令》,青島出版社
曾經那么想離開的地方,如今零星泛出惦記。故鄉是回不去的,物是人非,現在連物也非了。都說青山依舊,每每回鄉,眼前的山和舊日也略有些不同。好在還有一支筆,乘著墨水回溯,一回回潛入童年,潛入山村,東游西蕩,鋪排出一個個文字。
昨日泛黃的流水隱身蒼茫遁跡迷霧,多少往事永存記憶?;夭蝗チ耍嘶夭蝗?,風物也回不去。幾十年文字生涯,片言只語的夢,投影紙上,留下幾縷“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的山野清氣。
生在滸村,長在滸村,前后14年。此后,離鄉別去,一只溝溝岔岔里的螻蟻,懷抱大象的夢,懷抱獅虎豺豹的夢,末了也僅僅把自己活成了一只小鳥一棵小草。一只鳥一棵草,帶著清晨的露水,帶著正午的陽光,帶著黃昏的天色……
山河歲月,驀然依稀。夕陽西下,趁三分醉意走入藕花深處,驚不起鷗鷺,它們早已離去。眼看故交消散零落,暮云情深,朝花枯萎凋謝一地,青磚黑瓦白墻越來越斑駁。拂柳穿花,涉水而過的牧童踏亂溪流晚霞,檐下那杯淡茶清涼如草露秋霜。人散后,月如鉤,傷心不忍問宿舊。這情懷,獨坐東風,盡成消瘦,瘦盡燈花又一宵。何止一宵,倏爾百宵千宵萬宵。
此刻,一窗肅然,風也蕭蕭,雨也蕭蕭;如今,歲月忽焉,山也迢迢,水也迢迢。我用硯池剩下的幾點殘墨陳墨捕風捉影繪風繪影,拼湊四時佳興,毛邊紙上影影綽綽的風容與瓜果野蔌,就此定格。
晚雨瀟瀟,臨書惆悵,提筆就老,吐絲結網,吐出半卷朗朗星光半卷昏昏燈火半卷草草杯盤。黃葉蒼茫,又是一年孟冬。
韓少功先生的《山南水北》常讀常新,這回重翻,書里說梓樹淳厚,建房時工匠把一棵小梓樹剁了,又在樹根旁刀刑火刑。半年之后,樹蔸無怨無悔,從焦土里抽枝發葉,活了過來,很快撐起一片綠蔭。先賢對梓樹念念在懷,將木匠名為梓匠,將故鄉名為桑梓……古人還說書稿雕版印行為付梓。
梓樹是故鄉常見的風物,春天倒不顯眼,秋日,樹葉開始泛黃,漸漸變作橙色,最后幻化成晚霞,染得田間地頭村口紅彤彤繚繞祥云。梓樹泛紅時,稻谷黃了,自有鄉人下田一鐮刀一鐮刀割倒,用戽桶脫粒,裝入稻籮挑回來。選個晴好天氣,將新稻谷攤曬在竹編的蒲籃里。稻谷鋪滿,黃澄澄像揭了蓋的蒸籠。木耙翻谷,劃出一圈圈富饒。麻雀成群俯沖下來,膽小的站在蒲籃沿上簌簌啄個不停,膽大些的徑自撲到稻谷中,哆哆而食,等人走近,它才驚飛上天。今時回憶里,那些聲音與風聲、雨聲、搗衣聲、下雪聲、蟲鳴蛙叫聲、呼兒喚女聲、迎來送往聲、兒童嬉鬧聲交織一起,不時在腦海里撩撥著人。
春茶初采時節,我又回了趟故鄉。鄰人窗臺,瓷瓶、瓦罐、陶缽、舊盆養著今年的蘭花,瓣葉晨露未晞。山民劈柴,斧刃起落間木屑紛飛,也有幾分雪意。粗瓷大碗裝滿春韭之綠,炊煙一朵朵散作云紗。新筍破土無聲,歲月更無聲,當年吊竹逃竄的頑童,竟成檐下捉筆人。村路上,幾個面生的頑童笑鬧而過,一時覺得那頑童是我,我就是那頑童。一時又覺得世間哪有頑童,更無我,只有眼前的山鄉四季。
記憶中的往昔真像一本厚厚的山水花鳥人物冊頁,水霧山嵐天光草色最宜入墨,老牛走過柴門,春燕停落木窗,田園長得出瓜菜也長得出文字。偶爾執筆如扶犁,一壟壟翻開大地,犁尖揚起紅泥青草的土腥味,也帶出人世浮沉里渾厚的地氣。恍惚間,外祖母搖蒲扇驅蚊的細響,混著竹林沙沙,化作字里行間的抑揚頓挫。秋收后屋檐下懸著的辣椒、玉米,比案頭清供更暖人心腸。那方天地風物早已化進血脈了,遂仿先秦月令之體,取四時更替為經,以雞鳴犬吠作緯,織就村落人家的歲時圖譜。
早年文字如綠茶滋味,鮮洌卻欠醇厚;近年漸悟老茶之妙,苦澀中自有余韻。好茶如文章,樸素里有回甘,灼灼春華變成累累秋果,真是可求而不可遇。藝之道,遠上寒山石徑斜,從來可求不可遇。守株待兔,卻等不到詩詞文章、琴棋書畫、吹拉彈唱。
舊年讀到好書,逢人說項。如今遇見了好書,卻只獨享,滿足一己私心。也因為彼之砒霜,我之蜜糖,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很多文章,讀來雖隔,但文氣是好的。文章之要旨,斯文氣為其一??鬃又苡瘟袊?,困于匡地,前程渺茫,感慨文王死后,文心在我,天若滅絕斯文,哪里有我如此,天不滅斯文,匡人又能如何。斯文代代流傳,文章家門窗關得緊,幾十年漏不出半點風聲。不少人曾一心斯文,可時過境遷,掃地去了,或門戶年久失修,風雨侵蝕,樓塌了。
文章家向來有師承,莊子筆下的鯤鵬飛出先秦,躍過魏晉,一路來到蘇東坡筆下?!冻啾谫x》中那只飛鶴引人注目,承天寺積水空明,流過歷史的天空,化作崇禎五年十二月的西湖大雪。不少人偏愛《后赤壁賦》,我喜歡《前赤壁賦》,一次次吟誦,每每讀到“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不由生出無窮傷感,又感覺出文章之美、生命之美。
大美無言。
田野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大美。
與古為徒,與野為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