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海市民朱女士向媒體反映,自己在求職過程中因詢問“是否雙休”,遭到上海某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招聘主管的辱罵與學歷歧視。這起看似普通的職場糾紛,因涉事企業的惡劣態度和招聘中的歧視性言論,迅速引發社會對職場權益與企業用工倫理的討論。
據朱女士回憶,7月初她通過某招聘軟件向上海某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投遞簡歷,應聘行政助理崗位。7月10日,該公司人事招聘主管方先生通過平臺與其溝通,簡單介紹了工作內容和薪資范圍后,朱女士出于對工作節奏的考量,詢問“公司是否實行雙休制度”。
令她意想不到的是,這一合理訴求竟引發對方的激烈反應。方先生在聊天界面接連發送多條帶有侮辱性的言論:“你還想著在學校呢,天天睡的跟豬一樣”“你又不是985/211”,甚至進行人身攻擊:“祝你一輩子都找不到工作”“嫁不出去”。朱女士提供的聊天記錄截圖顯示,這些言論發送時間集中在10日下午3點至4點間,言語尖銳且充滿惡意。
“只是正常詢問休息制度,沒想到會被這樣辱罵。”朱女士表示,自己當即截圖保存證據,并向招聘平臺提交了舉報,但截至7月11日下午,平臺尚未給出處理結果。她強調,無論求職是否成功,企業招聘人員都應保持基本的職業素養,“這種帶著學歷歧視和人身攻擊的言論,已經超出了正常溝通的范疇”。
7月11日下午,媒體就此事聯系上海某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員以“我不知道,也沒有義務告訴你”為由拒絕回應,隨后掛斷電話。涉事的招聘主管方先生則未接聽電話,其招聘賬號在平臺上仍處于活躍狀態。
近年來“996”“大小周”等加班文化引發爭議后,求職者對休息權的重視程度顯著提升,“是否雙休”已成為職場人選擇工作的重要考量因素。企業招聘人員對這一訴求的態度,不僅反映其自身職業素養,更折射出企業的管理理念與人文關懷。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鵬指出:“招聘環節是企業形象的第一道窗口,對求職者的尊重是基本底線。動輒以歧視性言論攻擊求職者,暴露出涉事企業管理的混亂與價值觀的扭曲。”
值得注意的是,朱女士向平臺舉報后未獲及時反饋的情況,也引發對招聘平臺監管責任的討論。根據《網絡招聘服務管理規定》,網絡招聘服務機構應當建立健全投訴處理機制,及時處理用戶的舉報投訴。但現實中,部分平臺因審核流程滯后、對入駐企業約束不足,導致求職者維權無門。勞動法專家李娜表示:“平臺作為中介方,有義務對招聘過程中的違規行為進行干預,否則可能淪為不良企業的‘幫兇糾紛留給社會
事件發酵后,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分享類似經歷:“曾因詢問‘加班是否有加班費’被HR懟‘年輕人吃不了苦’”“簡歷上寫著普通本科,被回復‘我們只要名校生,你別浪費時間’”。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個問題:職場招聘中的權力不對等,使得求職者常處于弱勢地位,合理訴求被漠視甚至羞辱的現象時有發生。
對于朱女士而言,這場求職風波帶來的不僅是情緒傷害,更讓她對職場環境產生疑慮。“現在找工作已經很難了,還要面對這種無禮對待,感覺很無力。”她表示,若平臺處理結果不理想,將考慮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維護自身權益。
截至發稿,涉事招聘平臺仍未就舉報進展作出回應。但可以肯定的是,這起事件再次為企業敲響警鐘:尊重求職者是招聘的前提,任何歧視性言論和人身攻擊都將損害企業信譽,甚至面臨法律責任。而如何通過制度完善保障求職者的平等對話權,如何強化平臺與監管部門的協同治理,或許是這起糾紛留給社會的更深層思考。畢竟,一個健康的職場生態,既需要勞動者的理性維權,更離不開企業對基本倫理的堅守與制度對公平的捍衛。
來源:《正在新聞》,文章僅以弘揚職場正能量為主,若存在侵權,聯系后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