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妙黛
來源 | 妙黛有言(ID:miaodaiyouyan)
今天跟大家聊聊, “節能的活法”。
中年之后,最貴的不是情緒,而是能量。
來訪者婷婷,在一家外企做HR,今年45歲。
她說那天部門例會,領導讓她匯報最新的優化方案。
她剛講了不到兩句,旁邊一個“混得特別熟”的小年輕就笑著插話:
“我這邊剛好也有點想法,婷婷姐你不介意我補充兩句吧?”
她笑著說“你請”,然后就閉了麥。
對方滔滔不絕,越講越起勁,最后全組人都盯著她點頭,連PPT也不再切她的頁。
她也不惱、不搶、不插嘴,會議結束照常下線,轉身給自己泡了杯茶。
我問她:“你以前不是最講原則的人嗎?現在怎么不懟回去了?”
她笑了:“因為我現在清楚一件事——
有些局,贏了也不光彩;我不爭,不是我慫,是我想省電。”
她說自己這幾年最大的變化,就是學會了三件事:
別太聰明,該裝傻就裝傻;
別太能說,沒人聽懂就閉嘴;
別太存在感強,該隱身就隱身。
不是她不委屈,而是她終于明白:
中年之后,最貴的不是情緒,而是能量。
不浪費、不解釋、不硬撐,不是冷血,是自保。
我有個閨蜜阿琴,在體制內工作。
剛入職時,她是那種“事事都講道理、句句有邏輯”的人。
誰陰陽她,她懟回去;誰搶她活,她拍桌子據理力爭。
但現在的她,看著都“軟了”不少——
領導開會畫餅,她點頭;同事搶功勞,她讓著;
辦公室里傳她閑話,她一笑了之,裝作沒聽見。
她不是變傻了,是她太清楚——
你越聰明,越容易被人記恨;
你越講理,越容易被群體排斥。
她說:
“你以為我沒看穿?我全懂,只是我懶得當這個局里的清醒人了。”
有一回她真忍不住,對著一個慣會“搶鏡頭”的女同事說了句:
“你可以別再踩我了嗎?”
對方第一反應不是道歉,而是說:
“你怎么變這么小氣了?”
那天她回家就發燒了。
她意識到一個事實:
“當你揭穿別人的把戲時,所有人都覺得你不合群;
所以裝傻,是一種高級的抽離。
我不是看不清,我是不想摻和。”
從那以后她的活法就一個字:“裝。”
有事,裝糊涂;
有刺,當聽不見;
有人試探她,她直接“看不懂”;
她不是軟,她是狠。
狠在——她能笑著讓你演完整出戲,然后轉身把你永遠從人際名單里劃掉。
來訪者娟子,是個小學班主任,42歲,帶班十幾年,家長緣一度特別好。
她說自己以前是“那種把溝通當使命的人”——
家長一個反饋,她寫三頁回復;
同事會議上說錯一句話,她下課補十分鐘澄清;
丈夫晚上一句“你怎么又晚了”,她能從家庭分工講到職業倦怠,拼命爭一個“你別誤會我”。
后來她有了抑郁傾向,醫生說她“共情力太強”。
她才開始練習“閉嘴”。
練習不回冗長家長群的每一條對話;
練習別人說她“最近有點冷淡”時只回“是啊”;
練習每當被誤解的時候,不再解釋一整頁長文;
而是給自己發一條消息:“你知道你是誰就夠了。”
她說:“以前我以為,說清楚很重要;
現在我明白了——
沒人在乎你有多委屈,他們只在乎,你有沒有讓他們舒服。”
她有一次被一個老同事在教研會上當眾批評“太情緒化”,換作以前,她一定下課拉住對方講五分鐘“我并沒有情緒”。
但那天她只是點了點頭,回到辦公室把對方微信靜音了。
她不是認慫,她只是終于明白:
“有時候,解釋是自降身價;
沉默,才是拔高段位。”
她說:“閉嘴不是沒情緒,是知道再說下去,我會傷自己。”
現在的她,不再激烈反擊、不再講道理、不再想讓人“理解我”。
因為她終于明白——
理解,是奢侈品;能保護自己的情緒,才是日用品。
朋友小貞,三年前辭職做自由職業者,微信頭像變成了植物,朋友圈每年只發一次。
她說自己過了四十,人生最重要的一課就是:
不露臉,不掉電。
以前她誰的飯局都去、誰的事都幫,生怕人情薄、生怕被誤解、生怕“不合群”。
但她慢慢發現——
你太合群,人家就覺得你離了他們活不了;
你太熱情,人家就覺得你隨叫隨到。
后來她就冷了,冷得很有風骨。
她說她現在的狀態是——
家族群只看不說;
朋友聚會能不去就不去;
誰要她幫忙,她先問自己三遍:“值得嗎?”
別人以為她“過得挺孤獨”,但她笑著說:
“我現在最喜歡的詞就是——‘隱身’。”
不是沒人找她,是她不想再被誰一來就情緒傾倒、二話不說要資源、三番五次消耗耐心。
她說:
“有些關系不拉黑,是因為我早就不在牌桌上了。”
她不是不社交,她是把自己從無效關系里全身而退。
她不再參加誰的人生,也不邀請誰參加她的。
她說:“我現在的生活標準是——
只有能量自由的人,才配得上我的出現。”
她不怕被誤會,她只怕再一次掉進“討好式生存”。
四十歲之后的女人,最該學會的三件事就是:
別太清楚,別太熱情,別太可達。
因為她們都終于明白:
裝傻,是清醒——你演得熱烈,我裝聾作啞;
閉嘴,是智慧——你說你的,我保能量;
隱身,是自由——你來熱鬧,我不出現。
我們不是冷血,而是熱過太多次,換來的不是感激,而是得寸進尺。
我們不是無情,而是曾經事事較真、句句較勁、努力讓人理解,最后反而傷得最深。
我們收起了語言、壓下了波動、隱退了情緒,不是因為無欲無求,而是終于懂了:
“我不需要誰懂我、懂我的話、懂我的委屈,我只需要,自己別再耗光自己。”
這個階段的女人,不再追求場面,不再證明自己,不再解釋不必要的東西。
她們追求的,是:
情緒干凈
關系有界
生活安靜
精神不被打擾
我們像一個退出喧囂的高手,淡著來,狠著活,冷著醒。
我們不是沒電了,她們是在——
用最少的電,過最貴的日子。
作者 | 妙黛,中科院心理學研究生,集美貌與才華于一身的90后辣媽,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主筆。來源:妙黛有言(ID:miaodaiyouyan)
主播 | 亞楠,電臺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