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場不斷經歷和沉淀的過程。
前陣子看訪談,演員陶昕然的一段話,說到我心里去了。
她說,年紀大了沒有跟任何人逢場作戲的興趣,舒服我們就交往,不舒服就撤。
經歷的事越多,人就越通透。
懶得遮遮掩掩玩套路,也不屑于費盡心機迎合誰。
大家合得來就做朋友,合不來就分道揚鑣, 說話點到為止,做事直截了當。
一句話,我明牌,你隨意。
用絕對真誠淘汰不同頻的人。
01
- 拒絕內耗,只表達自己不分析對方
武志紅老師,講過一個故事。
有個女孩,常年飽受內耗折磨。
匯報工作時,看到上司皺眉,她就心里打鼓,懷疑自己出了差錯;
發現部分工作被安排給了別人,她就想老板是不是要把自己辭掉;
見同事聊得好好的,她一去就走了,就猜測同事對她有意見。
然而事實上,根本沒這么復雜。
領導同事對她一點惡意沒有,都覺得她是個不錯的人。
你有沒有走入過類似的社交誤區。
就是不管接觸誰,總是忍不住先分析對方。
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乃至一個表情,就立馬分析出幾十種可能,
他這句話什么意思,他在暗示我什么,他為什么又唉聲嘆氣……
想著想著,人就開始內耗。
年輕時,糾纏于這些紛紛擾擾,或許尚有余力應對。
但中年以后,再這樣耗下去,就不是個辦法。
所以,必須快刀斬亂麻——只表達自己,不分析對方。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劇本,永遠不要串場到別人的片場。
演好你的角色,守住自己的邊界,才能唱好自己的這臺戲。
永遠記住:別人沒說的沒做的,就是沒有。
把精力往回收,我們才能專注于自己的課題。
02
- 不再討好,你不喜歡我也沒關系
作家張笑恒,有位朋友,是圈子里出了名的好人。
見誰手頭緊了,他主動借錢,看誰沒工作了,他急著幫忙。
反正,不管對誰,他都實心實意,有求必應。
可就是這么個活雷鋒,卻經常被人挑毛病。
不是有人誤會他的好意,就是有人怪他忙沒幫到底。
朋友忍不住抱怨:人啊,真是太不懂感恩了。
但張笑恒卻對他說:這都是你的錯。
當別人習慣了你的“掏心掏肺”,他就會變的“沒心沒肺”,你就落得個“撕心裂肺”。
人到中年,生活一下子復雜起來,我們都像在摸著石頭過河。
一味付出討好,就很容易卷入人性的漩渦,令自己麻煩纏身。
那個幫過的人,還在糾纏不休,那個知心好友,又辜負了自己。
那些付出過的熱情、真誠、信任,在赤裸裸的現實面前,是那么地不堪一擊。
直到攢夠了失望,我們才慢慢意識到,是否被喜歡,真的不重要。
作家韋娜就曾感慨,每天小心翼翼地伺候人,是一種 “特別破碎的感覺”。
“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所有痛苦,都源自我想讓所有人都滿意。”
任何一段健康的關系,都不是靠犧牲獲得的。
尤其是中年以后,就不要再為了面子失了里子。
擺脫人情困擾,過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最清醒的活法。
03
- 拒絕迎合,圈子小點也無所謂
曾有年輕人在網上問:
作為過來人,大家有哪些忠告,送給即將步入社會的我們?
有位大叔是這么回答的:
“無論跟何人相處,都要真誠,但只篩選,不迎合。”
否則,尷尬的是我們自己。
電視劇《凡人歌》中,有個橋段很刺痛我。
二胎媽媽沈琳,在離開職場多年后又要出去賺錢。
好不容易在老同學的公司找到工作,又特別怕被同事們冷落。
于是,從入職第一天起,她就各種“套近乎”。
時不時去問別人要不要幫忙,中午主動幫大伙訂飯拿外賣。
明明喝不慣奶茶,還和小姑娘們拼單,為的就是讓人把她拉進群。
她拿出足夠的熱情與誠意,可同事們卻始終冷冷淡淡的,保持著距離。
甚至有人還在背后“蛐蛐”她:干嘛和咱們走那么近啊?沒必要吧。
隔著屏幕,我都替她感到尷尬,更覺得不值。
大家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好分內的事就好。
何必滿臉堆笑迎上去,去硬擠不屬于自己的圈子。
曾經的我們,為了所謂的圈子,做過太多違心的事。
明明對酒局厭煩地要命,還硬著頭皮去;
明明喜歡一個人宅在家,還一天天往外跑;
明明本性安靜內斂,還要逼自己成為外向型。
到最后,圈子看上去大了,但生活也沒了。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提出過一個“拼圖理論”:
人際關系就像一張拼圖,每個人都是其中的一個小塊。
當我們是凹形的拼圖時,那些菱形的、方形的、星形的,都不會適合我們。
與人交往時,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扭曲自己來迎合他人。
而是恰好合拍,就并肩前行;行不同路,就各走各的。
讓自己活得舒服,才是中年人了不起的能力。
04
- 不再攀緣,一個人也能過好小日子
林徽因在美國時,曾與冰心有過一段交集。
那個時候,冰心名氣在外,深得林徽因的敬佩。
為了拉近關系,林徽因便經常去找冰心攀談,約著她一塊去郊外野餐。
冰心雖沒有拒絕,言行間卻總是透露著疏離。
回國后,林徽因在家里舉辦文化沙龍,好幾次盛情邀請冰心參加。
可冰心很看不慣這種做法,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我們太太的客廳》來諷刺她。
面對這樣的攻訐,林徽因才終于明白,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強求不得。
于是她給寄給冰心一壺山西老陳醋后,就與她斷絕了來往。
人與人之間,就像天上的白云,聚聚散散,全看緣分。
有緣的,志趣相投、性情相合,一輩子相伴。
無緣的,話不投機,強留不住,終將分別。
若無天意,再是攀緣,也是無用。
作家蘇珊·福沃德曾說:“把一段關系帶入悲劇結果的,就是執迷。”
這一輩子,我們會遇到很多人。
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和你有個好的結果。
與其用力地走向所有人,不如退回到自己的世界中。
我很欣賞演員陳道明的交友觀:“不會跟任何朋友甜如蜜,也不會讓朋友跟自己過于熱絡。”
緣深緣淺,緣聚緣散,惜緣隨緣莫攀緣。
保持一點疏離感,讓自己活在緣分里而非關系中,人反而活得輕松自在。
05
作家馮唐說:
真正的高手,直接打明牌,這才是最不累,最對得起自己的成事之道。
中年,見的人雜,經的事多,最是勞心勞力的年紀。
若一味糾纏,處處操心,原本瑣碎的日子便更不好過。
所以說中年人最應有的社交觀,就是不糾結、不內耗,只做篩選。
坦誠示人不偽裝,我做好自己,你來去自由。
不強求外界,更不委屈自己。
人生,是一場不斷經歷和沉淀的過程。
到了一定年紀終會明白:
讓生活進入節能模式,才是中年以后最舒服的活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