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茶香縈繞西子湖畔,第十屆茶藝師資班畢業茶會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舉行。這場以“十載堅守薪火傳?四海共揚茶藝承” 為主題的盛會,不僅是對茶藝師資班十年歷程的深情回望,更是中國茶葉學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二十載茶業人才培養成果的一次璀璨亮相。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榮譽會長周國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陳宗懋,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榮譽副會長孫忠煥,中國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楊亞軍,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王新超,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姚明哲,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肖碧林,浙派古琴名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浙派古琴傳承人徐君躍,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顧建平、農業農村部茶葉質量檢驗測試中心原主任劉新,中國茶葉學會茶藝專委會秘書長、西泠印社社員于良子,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劉偉華,杭州市農科院茶葉所所長趙蕓,擁有全網2500萬粉絲的國學、古詩手勢舞創始人小一姐姐及小團子,余杭區茶辦副主任吳春仙,三茶集團投資發展部經理黃微,中國茶葉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國家級茶藝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周智修,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業發展戰略研究與文化傳播中心主任、中國茶葉學會副秘書長薛晨,中國茶葉學會茶葉感官審評與檢驗專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劉栩,第一至九屆茶藝師資班的優秀代表等領導嘉賓出席本次茶會。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榮譽會長周國富致辭
本屆師資班從兩百余名報名者中嚴格遴選,匯聚了高校教師、茶企精英、茶館管理者、培訓師等多元化背景的優秀人才。他們不僅技能精湛——其中7人次斬獲省級賽事佳績,5人次曾代表本省征戰全國賽場,1人榮獲金獎,更秉持“空杯心態”,潛心研修,為未來播撒茶藝火種積蓄力量。
本次茶會來自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0名學員,歷經淬煉,學成出師,肩負起新時代傳承中華茶文化的光榮使命。特邀前九屆茶藝師資畢業生代表出席,其中13名全國技術能手以及各地茶文化傳播的中堅力量重返母校,獻禮師資班創辦十周年,展現茶文化傳承的新生力量。
往屆優秀代表—第二屆茶藝師資班學員愛新覺羅毓葉發言
本屆學員代表杜陽發言
教師寄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浙派古琴傳承人徐君躍
茶會上,還為本屆學員、優秀學生、優秀班委頒發證書。
茶會 現場,通過主題茶藝、詩朗誦等多種形式,展現師資班十年育人成果。
學員們以精湛茶藝詮釋時代精神:第九屆學員辛欣的《馴沙記》,將治沙精神融入一杯茶中,書寫內蒙古綠富同興的壯美畫卷;第五屆學員、全國技術能手許莎莎的《裊裊茶香璀璨星光》,借茶藝傳遞對自閉癥兒童的深切關愛;第十屆學員彭天媛的《茶和之路美美與共》,則沿著“一帶一路”的脈絡,演繹萬里茶道貫通古今、文明互鑒的和諧篇章。十屆學員代表聯袂呈現的詩朗誦《茶路華章,薪火永續》生動展現了師資班十載育人的文化擔當。
本次畢業茶會現場設有12席,除了2席主賓席以外,分別以歷屆師資班主題為經緯,將十年發展脈絡凝練于席面方寸之間。“梅靈雅集、玉壺茗心·素茶有情、源·緣·圓、一葉啟航·藝傳八方、讓世界充滿愛、茶和世界、敬·一杯茶的述說、茶讓世界更美好”。方寸席間濃縮十年光陰,無聲訴說著薪火相傳的不凡歷程。
二十年間,中國茶葉學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國家級機構廣納200余位海內外權威專家、學者,成功構建起“技能人才為塔基、專業人才為塔身、師資人才為塔尖”的金字塔型茶業人才培養體系,逐步形成權威師資矩陣——組建由中國茶科所資深科研人員、高校茶文化研究學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構成的近200位名師專家庫,其中正高級職稱專家占比達65%。累計培訓學員超10萬人次,其中,培養農業推廣碩士120余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60余名,10000多名學員已成為行業骨干。中國茶葉學會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獨具匠心、層次分明的茶業人才培養體系,源源不斷地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經專業、通技能的茶業人才,已然成為茶業培訓領域公認的標桿與“黃埔軍?!?。
從早期技能培訓班穩健起步,逐步打造出以茶藝師、評茶師、茶葉加工工三大核心職業為主體的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五個等級的技能培訓體系,為從業者鋪就了清晰的職業發展階梯。在此基礎上,不斷拓展培訓邊界,逐步延伸至涵蓋茶葉生產技術、茶業經營管理、茶葉品質評鑒、茶藝與茶文化等多領域的研修班,形成了“橫向分類精準、縱向分層合理”的培訓產品矩陣,為一線從業人員提供了豐富多元、量身定制的學習選擇。目前,龍井茶、普洱茶、閩北烏龍茶等多項茶葉品質評鑒與加工類專題研修班已連續舉辦十余屆,近些年新開創的“器與茶”、點茶技藝、茶飲創新設計等多項茶藝與茶文化類專題研修班贏得了廣泛贊譽和高度認可。
在培訓網絡上,創新推出“線上云授+線下面授”的培訓模式,與藍城集團等單位強強聯合,共同打造了龍塢藍城茶學院、云棲(獅峰)茶學院,在遼寧沈陽、河北廊坊、海南三亞、廣東深圳、湖北恩施、上海、香港等9個城市設立了培訓技術服務點,將優質資源輻射至全國各地,持續推動以中茶所為核心的“1+N培訓網絡”向縱深發展,為茶業人才的培養和行業的繁榮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行業標準建設方面,成果斐然。魯成銀研究員、周智修研究員參與《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審定。研究所聯合學會牽頭起草了《茶葉加工工國家職業標準(2024年版)》以及《農業技術員(茶園管理員)浙江省職業標準》,學會先后牽頭起草了T/CTSS 6-2020《中國茶藝水平評價規程》、T/CTSS 7-2020《茶葉感官審評水平評價規程》、T/CTSS 3-2024《茶藝職業技能競賽技術規程》等一系列團體標準。
在題庫建設方面,先后開展《茶藝師》《評茶師》《茶葉加工工》《調飲師》等職業五個等級的省級及以上題庫開發與審定工作,累計出題4萬余道。為推動浙江省乃至全國茶葉行業技能人才評價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教材編撰方面,組編出版了《茶藝培訓教材Ⅰ-Ⅴ》《評茶員培訓教材》《探秘中國茶(少兒版)》《know tea,know life》等一系列中英文權威書籍16部累計600余萬字,為廣大茶葉從業人員和愛好者提供了優質的學習提升參考資料。
在技能評價專家培養方面,受人社部、浙江省技能人才評價管理服務中心等委托,培養茶藝師、評茶師等職業考評員、裁判員近千名,為技能人才認定與評價工作的高質量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茶產業蓬勃發展,茶藝培訓師資缺口日益凸顯。2013 年,面對 “產業熱、人才缺” 的矛盾,中國茶科所與中國茶葉學會經過兩年調研與多輪論,于2015年,首創茶藝師資培訓班,以“寬基礎,精專業”的課程設計理念,構建“科學、文化、藝術、技能、傳播”“五位一體”課程體系,以“一年制、小班化、精英化”培養模式,邀請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浙江音樂學院、浙江農林大學、西泠印社等單位的60余名權威專家、學者、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精英教師親臨授課,全面提升學員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養。
首屆師資班40位學員作為先行者,走進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課堂,336課時,40天集中淬煉,1年跟蹤指導,他們或許未曾料到,自己正在書寫中國茶培訓的新范式。這第一次的嘗試,在探索中不斷完善,不僅解決了“誰來教”的現實問題,更構建了“教什么”“怎么教”的科學框架。
十年耕耘,桃李芬芳。自2015年首創茶藝師資培訓班以來,至連續舉辦10屆,累計培養茶藝培訓師461人;2018年首創茶葉審評師資培訓班,至今已成功舉辦7屆,培養茶葉審評培訓師325人;2024年首創少兒茶藝師資培訓班,首屆即培養少兒茶藝培訓師43人。累計培養覆蓋全國3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以及荷蘭、西班牙、韓國、馬來西亞等地的829名精英師資。其中21人榮膺茶藝和評茶“全國技術能手”,70余名學員獲評省、市級技術能手、工匠、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等榮譽,眾多學員在國內外茶行業組織中擔任要職,成為茶文化國際傳播的中流砥柱。
陳宗懋院士為“全國技術能手”贈送親筆簽名的《陳宗懋傳》
孫忠煥副會長、楊亞軍研究員第一至第九屆的優秀學員代表贈送科普書籍
從2002年播下第一粒人才的種子,到如今桃李遍及五洲,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與中國茶葉學會,正以國家級平臺的格局與擔當,持續書寫“茶和天下”的輝煌篇章。新一屆學員即將奔赴四方,中華茶文化傳承的星火,正從西子湖畔,璀璨燎原,照亮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