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生長的樹,本無陰樹和陽樹之分,只是人們根據某些樹的特點,以及某些樹的用途,形成了一些民俗方面的禁忌,在我國傳統農村,也就有了陰樹和陽樹之分的民俗風俗。
“陰樹不能進家門,陽樹不能進墳墓”這句農村俗語,就體現了這一農村風俗,以及蘊含了我國古老的民俗文化內涵。
“陰陽”之說,本是我國古代一個簡樸而博大的哲學概念,后來,“陰陽”之名,在民俗中被廣泛運用,由抽象概念變成具體事物。
在傳統農村,人居住的房屋被稱為陽宅,亡人的墳墓被稱為陰宅;人世間被稱為陽間,虛幻的亡靈世界被稱為陰間。以此類推,民間長年累月形成的植樹習慣,也有了陰和陽之分,種在陽宅庭院的樹,被稱為陽樹,種在陰宅墓地的樹,被稱為陰樹,又叫墓樹。
由于民眾歷來對人的死亡比較畏懼,因而人們對喪事也有畏懼心理,從而產生了喪事的民間禁忌。這其中包括對辦喪事過程中的行為方式、祭品及與喪事有關的物品等,都成了禁忌習俗的組成部分。
比如,家里平時吃飯的時候,不能將筷子豎起來,插在盛飯的碗里,原因是辦喪事祭亡人時,或上墳祭祀先人時,才將筷子豎起來,插在盛飯的碗里。還有,辦喪事祭亡人,一般用的是夾生飯,平時家里煮飯時,非常忌諱煮飯時出現夾生飯,尤其忌諱早飯出現夾生飯。
又如,當老人亡故時,為了便于給老人穿壽衣,先讓老人的兒子把壽衣反穿,全部套好后,脫下來,再給老人穿上。如此,民間平時就非常忌諱家里人反穿衣服。即便是不更事的小孩,反穿著衣服玩耍,也是不允許的,會遭到大人的嚴厲斥責,甚至被打屁股。
正因為民間流傳這樣的禁忌習俗,在庭院和墓地種樹的品種選擇上,也有同樣的禁忌習俗。一些長期養成習慣,經常在宅院種的樹,被稱之為陽樹,民眾忌諱拿到墓地去栽種,而經常在墓地種的樹,被稱之為陰樹,民眾忌諱拿到庭院里栽種。
那么,什么樣的樹是陽樹,什么樣的樹又是陰樹呢?
這要看當地的習俗,地方不同,習俗有一定的差異。這就正如老話所說的“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同時,還要看當地樹木生長的種類,樹木種類和資源的豐富與匱乏,會影響當地生活方式,從而影響當地傳統習俗形成。
比如,我國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分布地區,樹木的種類,就要比溫帶季風性氣候分布的地區要豐富。山區和丘陵地區的林木資源,比平原地區要豐富。兩地之間,在樹木方面的習俗有一定差異。
如此,就形成了區域習俗的差異性。比如,某樹種在這個地方認為是陽樹,到了另一個地方則認為是陰樹,還有一些地方則認為,此樹既不是陽樹,也不是陰樹,就是普通的樹種,沒有什么禁忌。
限于篇幅,關于陰樹和陽樹之分,本文只介紹歷來得到各地普遍認可,具有一定表代性的民俗事象。
一、陰樹
關于陰樹(即墓樹)有哪些,古代很多典籍中都有記載,而且古代種植的墓樹,不是隨便種什么樹都行,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限制。比如,《禮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尊者丘高而樹多,卑者封下而樹少。天子墳高三刃,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周代到春秋時期,墓地所種的樹,從天子到庶人,按等級分別有松樹、柏樹、欒樹、槐樹和柳樹五種。
到后來,隨著周朝的瓦解,出現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周朝等級制度也就“禮崩樂壞”,種墓樹再也不按等級制度執行了。之后,隨著歷史的發展,墓樹的種類也進一步演變,墓樹由原來有五種,減少到只剩下兩種,即柏樹和柳樹,就是這兩種也沒有了等級之分。后代不斷增加的樹種除外。
柏樹
柏樹,又叫松柏樹,史料中習慣上又稱為墓柏,是種植在墓地的松柏樹。柏樹作為墓樹,在我國歷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從上面引用的《禮記》那段話就記栽得非常明確了。另據史料記載,墓地種柏樹,在周代就了這種風俗。《淮南子·齊俗訓》曰:“周人葬樹柏。”
在墓地的松柏樹的原因,古人認為“墓樹松柏樹,以避魍魎”。《漢書·東方朔傳》:“柏者,鬼之廷也。”后來,顏師古對這句話進行了注釋,說:“言鬼神尚幽暗,故以松柏之樹為廷府。”
墓地種柏樹的傳統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從古到今,柏樹被公認為“陰樹”。因此,柏樹不能種在宅院內或周圍,有的地方連村莊內也不允許種植,除了墓地外,一般種在廟宇、寺廟內外。
柳樹
從上文引用《禮記》所載可以看出,古代的天子、諸侯、大夫、士死后所葬都堆積了墳堆,而“庶人無墳,樹以楊柳”。可見,柳樹當時前不是有意栽種墓樹,而只是一種標記,也就是平民百姓為了記住先人的墳,在先人埋葬之地,種植楊柳或插楊柳枝條(注:柳支扦插后可成活)作標記。
也因為如此,在后來的盜墓賊中流傳這樣一句話:“看到古墓旁有柳樹,扭頭就走”,說明古代種植了柳樹墓葬,是普通窮苦百姓的墳墓,里面沒有什么值錢東西可撈。
到了后來,特別是自唐代以后,柳樹枝在喪事中和掃墓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比如,用柳條做孝棒、插紙棍等,柳樹作為墓樹得到了不同階層的認同,墓地種柳樹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含義。
柏楊樹
柏楊樹是漢代以后,民間新增植的墓樹。《古詩十九首》:“白楊多悲風,蕭蕭愁煞人。”后人認為在墓地種白楊樹,可以寄托對亡故親人的悲思之情。
唐代詩人李益《野田行》有這樣的詩句:“寒狐上孤冢,鬼火燒白楊。”說明唐代就有了在墓地種柏楊樹的習俗。
明代佚名詩《野田行》也有這樣的詩句:“白楊樹下誰家墳,火燒野草碑無文。”也說明到了明代,民間仍然有在在墓地種柏楊樹的習俗。
直到現在,我國很多農村民眾忌諱在院中種柏楊樹,民間流傳一句這樣的俗語:“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鬼拍手”就是白楊樹,當風吹來時,白楊樹的葉子發出“啪啪啪”聲響,就像無數雙手在拍手一樣,被民間稱為“鬼拍手”。而究其根源,還是因為白楊樹是墓樹,為民眾所忌諱,只不過在說法上有所變化而已。
二、陽樹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許多樹木都被賦予了吉祥、美好的寓意,同時,有一些樹木代表著生機和活力。實際上,陽樹作為種植在庭院或者宅院周圍的樹木,必須具備這些特征,才能符合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和追求。
桃樹和其它果樹
桃樹,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具有豐富的文化寓意,其特點就是充分向“陽”,既是吉祥、美好的,又代表了生機和活力。因此,我國民俗文化對桃樹情有獨鐘。
我國古代史料中,最早賦予桃木特殊地位的是《山海經·海外北經》中的《夸父逐日》: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夸父在因渴將死之時,把手杖拋出,手杖就化成了一片桃林。文中的“鄧林”即“桃林”,這是清代學者畢沅考證出來,并得到普遍認可的結論。
有夸父手杖拋出化作桃林的神話的加持,又因桃樹繁殖快,成林快,結果快,三年就可以掛果,古人遂將桃樹看成是繁殖能力強的象征,聯想到子孫后代的繁衍,于是,桃樹被視為生育的象征。
除此之外,在我國傳統民俗中,桃樹還視為是長壽、美好愛情、理想世界、辟邪納吉、平安吉祥等的象征。
正因為如此,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國民間形成了諸多與桃樹相關的民俗,比如,有一些地方,堂屋大門的門閂及架子用桃樹制成;嬰兒降生后,大門口掛桃枝;嬰兒滿百日時要佩戴桃核鎖;迎親時要帶上桃枝鎮邪,而新娘則要佩戴桃木梳。
還有春節的春聯,紅喜事中的壽聯、婚聯等,這些對聯就是由桃符演變而來。最有趣的是,有的地方白事中也用得上桃樹,那就是喪事在家中的最后一道程序,用桃枝編成掃帚掃地,民間稱“掃不祥”或者“掃地出門”。
這也就是桃樹為陽樹的來由,不能種在墓地,一是對桃樹的敬畏,二是對先人的尊重。
在我國很多地方,除了桃樹外,其他的水果樹,一般也被認為是陽樹,也就是在庭院內或周圍種的樹,不能種在墓地。其理由是,所有的果樹每年都有開花、結果、繁殖的過程,周而復始,充滿生機和活力。
即便是水果,哪怕是爛掉了,里面還有籽實,落地就可萌芽生根,長出小樹來,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很多地方習俗,一般不帶水果到墓地祭祀,就是帶了,祭祀完畢后要及時帶走,不能放在墓地。這就更不要說把水果樹種到墓地了。
椿樹
椿樹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寓意吉祥、平安、長壽。古人認為椿樹的生命力長,樹齡也很長(注:現在科學研究證明,椿樹的樹齡并不是很長)。
唐代白居易《齊物二首》中有這樣的詩句:“椿壽八千春,槿花不經宿”;杜甫的《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一詩中也有這樣的詩句:“但求椿壽永,莫慮杞天崩”。
正因為如此,我國很多地方都在宅院種椿樹,主要兩個特點:一是椿樹生長快,二是民間認為椿樹的樹齡比較長。因此,民眾在院子里種椿樹,就是希望孩子像椿樹一樣長的快,老人像椿樹一樣長壽。
我國有一些地方風俗,在除夕或大年初一,讓小孩到院子里去抱春樹,就是希望孩子能快快成長。當男性長輩做壽時,“椿齡、椿壽、椿年”往往成為祝壽辭,就是希望長輩長壽。
我國還有一些地方,建正屋時,用椿樹作頂梁,寓意就是家里吉祥、平安,家里老人長壽。
由此,在我國很多地方,是不允許在墓地種椿樹的。有的地方連做棺材時,都不允許在棺材上,私自夾帶一絲一毫的椿樹,認為這樣會好自己后代,而破壞別人家的墳。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不足為信。
槐樹
槐樹在上面引用的《禮記》中,原為周朝時期的五種墓樹之一,即“士四尺,樹以槐”。有趣的是,隨著后來民俗的為斷演變,槐樹被賦予了更多帶“陽”的歷史文化內涵,成為庭院或庭院前種的樹種之一。
槐樹的歷史文化內涵主要有:吉祥、富貴、功名、長壽、愛情、風水寓意等等。比如,民間有俗語說:“門前一棵槐,不是招寶,就是進財”。因此,槐樹演變為庭樹,并被賦予豐富的民俗文化之后,民間就忌諱將其種在墓地。
說到這里,在本文結尾前,還得說明一下。所謂陰樹和陽樹,都是指人工種植的樹,一般來說,自然生長的樹木,或者在建房前和墳墓修造前,已經存在的樹木,沒有這種禁忌之說。
比如,在現在的一些傳統古村落內,我們經常看到村莊內,或民居周圍,有高大的古柏樹,實際上,這些有古柏樹的地方,原來就是古墓地,后來,由于村莊規模不斷擴大,村莊的拓展擠占了古墓地。也有的是古柏樹的歷史,比村莊的歷史久遠,也就是說,在村莊建立之前,這些古柏樹就已經長成參天大樹了。
這就是要提醒讀者朋友,不要因為有以上這些民俗說法,去毀掉古樹,古人尚且沒有這種禁忌,自覺地保護已經存在的古樹,我們就更沒有理由不去保護古樹了。
總之,“陰樹不能進家門,陽樹不能進墳墓”這句農村俗語,是我國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一種古老民俗文化,蘊含了深厚的哲學思想和民俗禁忌智慧。這句俗語告訴人們,對大自然和逝者都要有敬畏之心。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舊時的民俗,或者現在還存在于民間的習俗,我們表示尊重。然而,民間習俗也是常動不息的,也是與社會一同發展的,因此,我們既要慎重對待傳統的民俗,又不能拘泥傳統習俗,要與時俱進,跟隨時代的步伐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