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的一天,蛇口工業區建設指揮部的幾名同志,一起來到指揮部主任袁庚的辦公室。他們都是來勸慰袁庚的。希望他不要邀請新華社記者來蛇口寫內參了,免得惹來更大的麻煩。
大家都知道,新華社內參都是反映重大事情的,更要擺到國家領導人案頭的。那么,袁庚遇到了什么事,為何要寫內參,工作人員又為何都來勸他不要寫呢?一切還得從頭說起。
1980年4月的一天,本來建設得轟轟烈烈的,蛇口工業區港口碼頭工程再次陷入了停滯。這一下,徹底把袁庚激怒了。這可是他主導蛇口建設的第一個工程,陷入目前的狀況,他是不能接受的。
這個工程本來是由交通部四航局承建的。可在當時,因為是國營企業,大家都吃大鍋飯,干多干少都是同樣的工資。因此,建設工人的積極性很難調動。
就比如,運送泥沙就讓他十分頭疼。因為工人都是8小時工作制,都不想多干,司機每人每天運泥大概20-30車便收工了。可是,這個供應速度,顯然與港口碼頭建設速度是不匹配的。
這僅是運輸工人的態度,還沒有其他工種的,也都沒有差多少。因此,袁庚是非常著急,但又沒有什么好辦法,光靠著催促是沒有用的。
袁庚便親自找四航局的負責人協調,希望他們能千方百計調動工人的積極性,只要大家拼命干,發生的一切問題他會擔著的。
還別說,四航局真的找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實行定額超產獎勵制度。這個制度就是每天給工人工程量定額,大家都一樣。但是,如果本人加班加點,多干快干就有獎勵。就比如,運泥工人,每天的定額就是30車,完成這個定額的每車獎2分,如果你超出這個定額,每超一車獎4分。
實際上,工人完成定額一點都不難,每天都會輕松完成的。因此,實行了獎勵制度后,大家的積極性一下子就上來了。而四航局做了一個統計,自從實行這個制度后,一般每人每個工作日都可以運泥達80至90車,最高有人達到了131車。也就是說,他一天就可領獎金4塊多,這都是給自己的,工人們頓時都來了干勁。
可沒想到,大家都在鉚足干勁大干快干的時候,這個制度卻在四月被叫停了,理由是有濫發獎金的“偏向”。
這樣一來,獎金就得撤下了,工人的熱情又降了,運泥量也跟著下去了,工程進度一拖再拖。袁庚多方奔走解釋,說這個制度符合經濟發展規律,說一切按經濟規律辦事,用經濟的手段去管理經濟,這是好的。
但根本沒人聽他的意見,都無法恢復。這一天,袁庚在會上徹底怒了,甚至拍了桌子說:“我們哪錯了,這事就沒人管嘛!”他說他一定要討個公道,要告到中央去,就不相信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這就有了文章開頭,他邀請新華社來寫內參的一幕。可是,這件事發生在改革開放剛剛開始不久,本來就有很大爭議的。因此,工作人員都來勸袁庚,希望他別寫內參了,免得招來更大麻煩。
可袁庚認定這件事就是對的,強調出什么事自己頂著。很快,記者們的這篇內參也寫好了,經袁庚審定后,于7月份報到了中央。令人沒想到的是,報走的第二天便得到了中央首長便批示,恢復了這個制度,袁庚終于長出了一口氣。
而這件事也直接引發了工資制度改革。不久后,國內各地逐漸實行了工資獎金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的辦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