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支倩倩
仲夏之夜,濟南市章丘區白云湖街道辛豐村的果園里,上演著一場別樣的“摸金”盛宴。村民們手持電燈、塑料桶,穿梭于蘋果樹間。這并非尋寶記,而是辛豐村特有的“夜經濟”圖景——抓金蟬。
蘋果樹下養金蟬
一晚能抓三四百只
7月7日晚,辛豐村下起大雨,記者深一腳淺一腳地跟隨村民馮洪花,蹚進村北的蘋果園。手電光束刺破厚重的雨幕,掃過之處,只見每一棵蘋果樹離地約30厘米高的樹干上,都纏繞著一圈光滑的膠帶——這正是辛豐村村民捕捉金蟬(俗稱“知了猴”)的“獨門武器”。金蟬聚集在膠帶下方,村民只需俯身,便能輕松將它們收入桶中。
“快看,這兒有好幾個!”馮洪花的手電光柱精準地鎖定膠帶下方幾只奮力扭動的金蟬。她動作麻利地捏起,放進塑料桶中。盡管雨勢洶洶,卻澆不滅這片土地上持續升騰的“摸金”熱情。馮洪花抹了一把臉上的雨水,指著周圍的果樹介紹道:“纏上這膠帶,金蟬爬到這兒就打滑上不去了,現在下雨出的金蟬可能會少一些。”
作為有著十多年經驗的“老把式”,馮洪花對自家三畝多地的金蟬產量如數家珍:“最多的時候,一晚上能摸到三四百只!家門口就能賣光,收入挺可觀,經常是供不應求。”在辛豐村,像馮洪花這樣依靠金蟬增收的農戶,比比皆是。這小小的金蟬,昔日是困擾果園的“蟲害”,如今卻成了村民致富的“金疙瘩”。
化“蟲害”為寶藏
一棵果樹生三財
辛豐村三面環水,擁有四十余年蘋果種植歷史。命運的轉折始于多年前。村民發現部分蘋果樹枝條莫名枯萎,細查之下,罪魁禍首竟是密密麻麻的蟬卵寄生所致。面對這一“蟲害”,辛豐人沒有簡單放棄,反而從中敏銳捕捉到巨大的商機。他們大膽嘗試,人工干預孵化蟬卵,成功將昔日的煩惱轉化為今日掘金的“寶藏”,“金蟬村”的美譽也由此傳開。
如今,每年七月至八月,金蟬大規模出土的黃金季節,果園便向游客敞開大門,游客可體驗親手捕捉的樂趣,每捉到一只收費1.5元;若想直接購買,每只則為1.2元。
走進辛豐果園,一條高效的“林下經濟”致富路清晰可見,“樹上果、地下蟬、林間菜”的立體農業模式高效運行——枝頭掛滿綠油油的蘋果,地下是悄然生長、等待破土的金蟬,林間空地則套種著各類時令野菜。這三份收入穩穩落入村民口袋,極大提升了土地產出效益。據測算,僅金蟬一項,一畝果園年產量就可達一萬多只,經濟效益頗為可觀。
這小小的金蟬,牽動著濟南及周邊地區眾多飯店和食客的心。他們或驅車前來批量采購,或帶著孩子體驗雨夜摸蟬的獨特野趣,更有食客提前預訂嘗鮮。村民們掌握了關鍵的保鮮訣竅——將捕獲的金蟬洗凈后迅速冷凍儲存,實現了全年穩定供應,確保了市場的持續性。
從卵枝到文化IP
“金蟬村’”品牌越來越響亮
金蟬產業不僅鼓了村民的“錢袋子”,更壯大了村集體經濟。2021年,村里建起了專業的金蟬孵化棚,標志著產業觸角成功延伸至產業鏈前端的種苗市場。一根承載著致富希望的卵枝售價約0.5元,經過數月精心的孵化管理,在每年4月底至6月出售給省內外的養殖戶,成為村集體新的增收點。
今年,“金蟬村”的發展藍圖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一座旨在深挖產業文化內涵的金蟬文化館正在村內緊鑼密鼓地施工中。與此同時,金蟬養殖面積也在持續穩步擴大,一幅融合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的多元化鄉村振興發展畫卷正徐徐展開。
“多年來,我們就是靠著這股子求新求變的勁頭,硬是把林下經濟做出了名堂。”辛豐村黨支部書記董道新說,“今年7月中旬,我們辛豐村將舉辦金蟬文化節。我們要以金蟬為媒,進一步擦亮‘金蟬村’品牌,發展好生態循環農業,最終目標就是讓鄉親們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如今,“家家種果樹,戶戶養金蟬”已成為辛豐村最具辨識度的風景線。夜幕下的手電光束與奮力破土的金蟬,傳遞著豐收的希望,奏響了辛豐村鄉村振興的精彩樂章。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