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浩
圖為周思聰中國畫《坐對荷花兩三朵》。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近日,楊萬里詩中的荷花盛景在多地鋪展,掀起賞荷熱潮。映著詩畫丹青,清塘荷韻再度撥動游人心弦。
荷花又名芙蕖、菡萏、水芙蓉、蓮花等,與睡蓮分屬不同植物屬。從古至今,荷花以清麗嬌美的姿態、較高的食用與藥用價值,廣受大眾喜愛,成為文人墨客詠頌的對象,形成內涵厚重的“荷文化”。
作為審美意象,荷花被賦予人格化特質。宋代周敦頤《愛蓮說》讓荷花的“君子”之姿譽滿天下。傳為南宋吳炳所作《出水芙蓉圖》,表現的正是此意。此圖以特寫方式、精湛技藝、唯美意境,升華了荷花的美感與品格。畫面上,一朵粉色荷花傲然盛放,輕盈腴潤的花瓣在碧綠荷葉的映襯下柔美奪目,畫面布局與設色端莊大氣,生動展現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君子氣質,成為歷代荷花繪畫中的經典之作。
人們愛蓮,愛的是蓮的高潔品性和君子風度。宋代以降,賞荷之風長盛不衰,成為人們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由此也促生一批以消夏賞荷為主題的園林繪畫,如宋代的《荷亭納涼圖》《荷亭聽雨圖》《荷亭銷夏圖》、明代的《周茂叔愛蓮圖》《竹深荷靜圖》等,生動展現了古人的風雅生活。還有一些園林建筑、景觀以荷命名,如杭州西湖的“曲院風荷”、北京圓明園的“濂溪樂處”、承德避暑山莊的“曲水荷香”等,皆彰顯著荷的文化意蘊。
由于“荷”與“和”“合”諧音,“蓮”與“聯”“連”諧音,荷花又被賦予諸多美好寓意。明代佚名《瑞蓮翎毛圖》,將荷葉、荷花、雀鳥、鴨鵝等意象相組合,構成祥瑞之景。明代陳栝《平安瑞蓮圖》則以瓶中盛開的蓮花傳遞吉祥之意。
歷經千年發展,荷花高潔、和美、清廉的內涵深入人心,使它具有了強大的生命力,更成為美術創作中長盛不衰的主題。不少畫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筆墨和表現方式,不斷豐富荷花的藝術表達,開辟審美新境。比如,潘天壽以豪放灑脫的大寫意,展現荷花剛健挺拔的風骨。張大千一生畫荷無數,不斷推陳出新,形成馳名中外的“大千荷”。周思聰則以水墨相撞后產生的氤氳氣韻表現荷的意境,創造出如夢如幻、清雅至極的畫風。及至當下,依然有不少畫家通過對景寫生和心靈感悟,以寫實或寫意之筆,拓展荷文化的藝術表達空間。這些探索都是對傳統花鳥畫的筆墨革新。
丹青意趣承載千年風雅。荷香伴墨香,不僅點亮意境之美,更照見深植于中國人血脈的精神追求。
(作者為南京林業大學園林圖像史學研究中心主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3日 08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