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
以前大家聚到一塊,問的最多的是"你買房了嗎",“你家那個房子漲了多少?”
現在聚在一起,講的最多的是"你的房子虧了多少""會不會被銀行收走"。
這種情況不是沒有預兆,早在2020年,黃奇帆接受中宏國研研究院的邀請,進行的疫情下國際經濟走勢專題報告,講到:
“2010年中國的人均住房到了30平方米,2019年就去年統計下來全國城市化居民,農民不算,城市化地區人均住宅面積48平方米,大體是50平方米。
一個人到了50平方米,三口之家150,講全國平均,這就過剩了。當然還有住的很困難,沒有房子住。但是從人均角度講,這個到了50平方米,是平衡了達到峰值了。”
黃奇帆還說:“到了人均50平方米,年建設量17億平方米,實際上是中國的天花板…”
只是那個時候,市場火熱,普通大眾又向來是買漲不買跌,所以情緒火熱下,買房熱情持續高漲。
終于,2021年開始,陸陸續續大家看到了頂部,知道市場到頂了,所以開發商也好、炒房客也罷,都在陸陸續續降價拋貨。
如今,手上有房的人都慘遭財富縮水,但是大家也又心不甘啊,依舊有那么些人,對以后房價上漲深信不疑,正如一些持房人靈魂拷問——現在150萬的房子,五年后到底還能值多少錢?
很意外的是,對此,兩位行業大佬王健林和馬光遠的看法出奇地一致。
王健林在房地產市場摸滾爬打多年,對行業的洞察是極敏銳的,他認為,房地產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隨著市場飽和,供需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過去那種房價瘋漲的情況很難再現,未來市場會更趨理性。
著名經濟學家馬光遠也指出,隨著經濟增速放緩,房價會逐漸回歸合理水平,與當地居民收入相匹配。
綜合兩位大佬的觀點,以及當前樓市現狀,可以預見,影響未來房價的主要有三大因素,透過這幾大因素也能判斷5年后150萬房子的價值:
第一,供求關系
以前過度搞開發,導致庫存積壓,比如三四線,本身產業單一,人口負增長,+年輕人外流嚴重,已經出現供過于求,失去人口,靠本土大爺大叔去支撐高房價,顯然不現實。
有數據說,現在有的城市去化周期長達三四年之久,這種情況下,情況得不到改善,150萬的房子很可能貶值加劇。
第二,政策調控。
以前拆遷推高房價去庫存,現在呢,盡管利好不斷,依舊是堅持“房住不炒”。
而且,早在2024年,我國決策層就宣布,將在未來5年內,推出600萬套保障房,平均每年120萬套,以滿足社會低收入群體的需求。
保障房的供應增加,減輕了低收入群體的購房壓力,但是,同樣也將對商品房市場形成一定的沖擊,分流部分購房需求,進一步抑制房價的上漲空間。
第三,經濟大環境。
這兩年別說咱們國內,國際上也處于經濟增長放緩趨勢中。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就業不穩,收入下跌擔憂,這些都使得居民購房意愿變得更加謹慎,
如果未來五年經濟沒有大起色,人們對于消費投資的意愿還會更加謹慎,從而導致房價可能繼續承壓。
當然,分化也會愈發明顯,比如三四線普遍存在上述情況,漲難跌易;
但一線和強省會因為資源和經濟人口優勢,價格會更加穩定。尤其是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子,因其稀缺性未來增值機會更大。
但普通城市的普通房子,五年后的價值恐怕不太樂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