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李芷琪(豆包AI)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公路貨運市場,公路貨運承擔了全國七成以上的貨運量,3800萬貨車司機構成公路貨運市場的就業主體。
7月11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對外發布《2025年貨車司機從業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全面揭示了貨運司機群體的最新現狀,報告顯示,超六成貨車司機是個體經營,超三分之一的貨車司機每日工作12小時以上,貨車司機月均收入集中在5000-8000元,七成以上的貨車司機患有職業病。
年齡結構
超六成司機是個體經營 46歲以上占比增加
報告從多個維度反映貨車司機從業基本情況。首先從年齡結構看,貨車司機從業年齡總體偏大:36-55歲的司機占比84.38%,其中尤以36-45歲的貨車司機占比最高,超過四成。與上年調查相比,46歲以上貨車司機占比增加,35歲以下貨車司機占比進一步下滑,顯示行業對年輕從業者吸引力不足。
就從業穩定性而言,從業年限在21年以上的貨車司機占比最高,達28.02%。接近七成的貨車司機從業年限在11年以上,占比69.41%,說明貨車司機職業穩定性較高。不過從業年限在5年以下的貨車司機占比為13.04%,較上年調查下降近6個百分點,顯示新進入市場的貨車司機有所減少。
貨車司機的經營模式主要根據車輛所有權、運營資質、收入分配和風險承擔方式劃分。其中純個體經營(司機全款購車)、掛靠經營(車輛登記在掛靠公司名下)、公司雇傭(受雇于物流公司,開公司車輛)、平臺加盟、融資租賃(通過金融公司“分期購車”)等較為常見。報告顯示,個體經營的貨車司機占比60.83%,超過六成,此類經營方式的市場抗風險能力較弱。在個體司機中,超過三成的有車貸。掛靠經營的占比55.58%,仍然較為普遍,此類模式存在合規經營風險。
相比之下,受雇駕駛的司機占比35.16%,超過三分之一。受雇駕駛司機主要受雇于車隊,獲取工資而不是運費收入。受雇駕駛司機較上年調查有所增加,從業穩定性有所增強。
薪資情況
高收入水平的個體經營司機占比更多
穩定的貨源是貨車司機收入的保障。根據報告,在個體經營的貨車司機中,65.55%沒有穩定的貨源,較上年調查出現小幅上升;28.88%有單邊貨源,僅有5.57%的個體經營司機擁有雙邊穩定貨源,與上年調查基本持平。此項數據顯示,個體經營司機貨源不太穩定,經營風險有所加大。據了解,當前,貨車司機借助多渠道尋找貨源,57.44%的個體經營司機通過數字貨運平臺找貨,同時傳統線下貨源渠道仍是重要來源。
從工作強度看,近四成的貨車司機月均出車天數在26天及以上,近三成司機月均出車天數在21-25天,工作強度普遍偏高。超過三分之一的貨車司機工作時間日均在12小時以上。就收入而言,絕大多數貨車司機認為目前的運費水平普遍偏低:其中,個體經營貨車司機反映更加強烈;受雇駕駛貨車司機雖然不直接參與運費磋商,但仍有77.48%的認為運價偏低。貨車司機遇到的貨運糾紛主要集中在拖欠運費,遠高于其他糾紛。
調查數據顯示,貨車司機月均收入集中在5000元-8000元,在藍領群體中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受雇駕駛貨車司機的收入主要集中在5000元-8000元,占比37.09%,其次是8000元-10000元,占比29.80%,兩者合計收入在5000元-10000元的受雇駕駛司機占比66.89%。而個體經營司機收入相對分散,25.89%的收入在5000元-8000元間,其次是8000元-10000元的,占比22.54%,還有10000-15000元的較高收入水平,占比14.76%。
總體來看,受雇駕駛貨車司機收入相對集中,個體經營貨車司機收入更加分散。高收入水平的個體經營司機占比更多。但是個體司機為獲取更多的收入付出了更多的工作時間和等待時間,勞動強度進一步加大。
社會保障
超七成以上司機患有職業病 個體司機對法律援助需求強烈
報告顯示,近年來,貨車司機的社會保障和參保比例穩步提升。具體來看,貨車司機參加社會保險以新農合養老和醫療保險為主,達到52.63%。32.24%的貨車司機參與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不過,仍有15.08%的貨車司機未參加任何形式的社會保險,社會保障覆蓋面仍待提升。
南都記者留意到,由于長期處于高強度、高風險、不規律的工作環境中,身體和心理長期超負荷運轉,七成以上的貨車司機患有職業病。在患病司機中,九成以上貨車司機因長時間駕駛,患有頸椎病、腰椎病,近七成的貨車司機因飲食不規律等,患有胃病。三成左右的貨車司機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壓和噪音性耳聾等其他職業疾病。隨著貨車司機年齡的增長,職業病的危害日益顯現。
貨車司機對于社會保障服務需求普遍較強。報告數據顯示,貨車司機反映最多的是工作時間長、休息少,占比70.27%;其次是職業風險大、社會保障難,占比59.50%;第三是不受尊重、社會地位低,占比57.93%。困擾貨車司機的社會保障問題相對集中,是影響貨車司機職業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背景下,法律援助服務成為貨車司機最迫切需要的社會保障服務,占比達到50.49%,遠高于其他服務需求,反映貨車司機特別是個體司機對于法律援助需求強烈。其次是糾紛協調服務和應急救援服務,分別占35.70%、34.27%,均超過1/3。
價格競爭
超五成認為平臺中介黃牛提成高 司機希望發布“黑名單”
近年來,數字貨運平臺的興起,深刻改變傳統貨運行業的運作模式。但從中產生的新問題也不容忽視。
82.32%的貨車司機認為,數字貨運平臺主要存在貨主出價偏低的問題,根本原因在于當前車多貨少的市場格局,貨源需求不足,運力供給過剩,拉低了市場總體運價水平。
超過五成的司機認為平臺存在中介黃牛提成高、車輛太多司機搶單難。
超四成司機認為平臺收費不合理,包括抽成比例過高、巧立名目重復收費、強制或變相強制購買會員、不合理的懲罰性收費等。
近三成的司機認為使用過程中貨源信息重復或與實際不符。還有兩成左右司機反映糾紛處理不及時、托運人隨意取消訂單等,顯示平臺在規則制定和交易保障方面還有待完善。
根據報告,對于數字貨運平臺存在的問題,貨車司機最希望監管部門出臺數字貨運平臺的支持措施,近七成的司機認為低價競爭需要合理引導;其次是規范交易制度,明確平臺及平臺上各類主體的責任義務;第三是打擊運費詐騙和打擊超載超限,這些違法違規行為嚴重影響了市場競爭環境,侵害了平臺上司機的合法權益;第四是發布“黑名單”,包括貨主和司機“黑名單”,通過聯合懲戒引導規范經營。還有暢通投訴渠道,便利司機反映和解決各類糾紛。
采寫:南都記者 傅曉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