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到印度拍《加勒萬河谷》這類電影,心里都有一個隱隱的疑慮:
“印度人這么拍,國際上真有人信嗎?把失敗描繪成英勇,會不會反而混淆視聽,讓不明真相的人產生誤解?”
尤其是一些了解加勒萬河谷沖突真相的網友,看到印度宣傳“未開一槍”、“最殘酷戰斗”,更是很無奈,
“這濾鏡也太厚了吧?現實里被打得潰不成軍,電影里就能成英雄?這種操作真能長期有效嗎?”
這個問題看似是娛樂,實則很嚴肅,因為它觸及一個核心:歷史真相與文化話語權,究竟該由誰來定義?面對歪曲,我們該如何應對?
而關于印度電影的操作,外界看法也兩極:
有人認為純屬自嗨,掀不起風浪;也有人擔憂,長此以往,謊言重復千遍恐成“真理”。
那實際情況到底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01 印度電影的“英雄敘事”真能顛倒黑白嗎?
談到這個話題,實話實說,印度電影的“精神勝利法”,其效果可能遠不如他們想象中那么強大。
很多人擔心:印度政府投資、大銀幕加持,會不會讓虛構的“英勇”深入人心?
但一些真實的案例和傳播規律,早已打破了這種焦慮。
比如這部《加勒萬河谷之戰》,其核心宣傳語“印度打響最殘酷戰斗,卻未開一槍”。這就與全球媒體廣泛報道過的事實——即沖突由印方越界挑釁引發、中方被迫自衛反擊——存在根本性矛盾。這種過于明顯的“漂白”,在信息相對透明的國際輿論場,本身就缺乏可信度,極易被戳穿。
無獨有偶,2023上映的《印度人》更是夸張:影片中印度特工如入無人之境,輕松滲透軍事基地,用簡陋裝備對抗先進火力。這種嚴重違背軍事常識和基本事實的“神劇”情節,除了在本國特定群體中制造短暫的虛幻滿足感,在國際主流觀眾和專業領域眼中,恐怕只會淪為笑談,甚至損害印度電影本身的口碑。
國內網友就更不用說了。加勒萬河谷沖突中,我邊防官兵為捍衛國土付出巨大犧牲,最終擊退來犯之敵的事實,國人記憶猶新。印度電影試圖將“偷襲者”塑造成“英雄”,將潰敗描繪為“英勇”,這種敘事在知曉真相的受眾面前,其傳播效果注定大打折扣,甚至引發反感和嘲諷。
02 這是不是個例呢?
看到上面這些例子,可能有人會想:
“也許只是這兩部電影拍得不高明?是不是少數題材、特定背景,才這么離譜?”
這個懷疑可以理解,畢竟誰也不想看到歷史被隨意涂抹。
但真相是:
這種“脫離史實、強行英勇”的敘事模式,并非印度電影的個別現象,而是其處理敏感歷史或現實沖突題材時的一種“常見操作”。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從創作動機說起。
將戰場失利通過影視“藝術加工”為精神勝利,是印度轉移國內矛盾、塑造民族情緒的一種長期手段。其核心目的往往并非嚴謹還原歷史,而是服務于國內政治和民族主義情緒的需要。因此,犧牲客觀性、追求戲劇性和“爽感”是常態。
再來看傳播效果層面。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壁壘被不斷打破,單一渠道的“自說自話”越來越難以壟斷敘事。尤其是涉及重大國際事件,多方信源交叉驗證成為可能。印度電影中那些過于離奇、違背基本事實的情節(如《印度人》中的滲透情節),在擁有專業軍事知識和了解中國國防實力的國際觀眾面前,其可信度幾乎為零。
更別說歷史本身是最好的“證言”:
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其過程和結果是國際公認的歷史事實。無論印度國內如何回避或進行文藝再創作,都無法改變其歷史定論。加勒萬河谷沖突的真相,也有大量公開報道和國際觀察。建立在沙礫上的“英雄敘事”,終究經不起事實浪潮的沖刷。
所以說,那些認為“印度拍個電影就能顛倒黑白、重塑國際認知”的擔憂,可能有些過慮了。其影響力,更多局限于國內特定語境。
那么問題來了:
既然這種“電影英勇主義”實際效果有限且易被識破,為什么印度還樂此不疲地投入拍攝?
03 為什么會這樣?
原因其實很簡單!
首先,印度國內存在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對大國地位的渴望。面對與強大鄰國交鋒中的現實挫折感,通過影視作品塑造“精神勝利”和“英勇形象”,是安撫國內民眾、凝聚民族情緒的一種低成本且相對“安全”的方式。這更像是一種“內宣剛需”,而非真正著眼于國際輿論戰場的勝負。
其次,印度在電影創作上確實有“神化”本國、貶低他國(尤其是特定鄰國)的敘事傳統。從早年寶萊塢到現在的各種“抗中神劇”,這種套路屢試不爽,形成了一定的創作慣性和受眾市場。拍這類電影,在國內政治上“安全”,在特定市場有“票房”,自然容易形成路徑依賴。
這就像一個人習慣了用濾鏡美化自己,即使知道外人看來失真,但在自己的圈子里獲得喝彩,就難以自拔。
但現實是:**國際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歷史的真相是頑固的。** 靠電影“挽尊”,改變不了冰冷的現實結局。
總的來看就是,印度這類“戰場失利、銀幕找補”的電影,其實際影響力(尤其在國際上)遠沒有其宣傳聲勢看起來那么唬人。
只是我們對其“自嗨”式宣傳的規模和頻率感到驚訝,加上對其潛在混淆視聽的擔憂,放大了這種焦慮罷了!
遺憾的是,面對印度在影視陣地上頻頻出擊,我們自1962年后,鮮有相關題材的影視作品問世。這固然有維護中印關系大局的意思,但也客觀造成了在涉及自身重大歷史事件的國際敘事中,存在一定的“信息真空”。
“文化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敵人就會占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