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繼涑(1726/1727-1791),字信夫,號谷園(一作東山)、葭谷居士,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八代孫,衍圣公孔傳鐸第五子,清代乾嘉時期重要書法家、碑帖鑒藏家。
早期專攻張照筆法作為康熙朝書法大家張照之婿,孔繼涑青年時期于家中“玉虹樓”苦練張照書風長達12年,深得其筆法精髓,作品筆力雄健、神韻非凡,甚至能逼真摹寫張照墨跡。 張照書法以董其昌為宗,融合顏米,孔繼涑早期書風亦受此影響,但后期突破藩籬。
中年轉學宋四家仕途不順后(1768年中舉,僅獲候補中書),轉而研習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宋代名家,臨摹達到“以假亂真”程度,尤以米芾的跌宕與蘇軾的渾厚為特色。 代表作《臨蔡襄論書四屏》展現其對宋人筆法的精準掌握。 晚年溯源唐楷晚年潛心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等唐代大家,書風趨于端嚴古樸,形成“融宋意于唐法”的獨特風格。 乾隆帝曾贊其書法,因《大學》首篇章草刻石呈御覽而聲名大噪,與江南梁同書并稱“南梁北孔”。
用筆中鋒為主,兼用側鋒取勢,線條凝練如“屈鐵”,又具宋人的灑脫韻律。楷書端莊疏朗,行草欹正相生,晚年作品尤顯顏體寬博之氣。 墨法,善用濃淡對比,枯潤相間,如《和文與可洋川園池三十首湖橋》可見米芾“刷字”遺韻。
因卷入孔府內部紛爭被革除族籍,逝后不準葬入孔林,但其藝術成就未被湮沒,碑刻被譽為“中國書法集大成之作”。 藝術史地位 突破清代“館閣體”束縛,以“崇古而不泥古”的實踐連接唐宋傳統與清代碑學萌芽。 《玉虹樓法帖》的系統性整理,為后世提供了臨摹與研究的范本,影響直至近代。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留言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核實過后將及時進行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