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道新聞山西訊據山西日報官微7月12日報道,近日,山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食品抽檢結果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在對 23 大類共 442 批次食品的抽檢中,有 16 批次不合格,其中不乏聞喜任誠意煮餅、太原葆香原來手撕老面包等消費者熟知的產品,這一結果再次為食品安全問題敲響了警鐘。
從抽檢范圍來看,涵蓋了餐飲食品、豆制品、糕點、酒類等眾多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品類。如此廣泛的抽檢覆蓋,本應是守護群眾 “舌尖上的安全” 的重要舉措,而 16 批次不合格食品的出現,暴露出食品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仍存在不容忽視的漏洞。這些不合格食品一旦流入市場,將直接威脅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具體到不合格產品,無論是傳統特色食品聞喜任誠意煮餅,還是日常消費的手撕老面包,它們的不合格都反映出部分企業在食品安全意識上的淡薄。企業作為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理應嚴格遵守食品安全標準,嚴把質量關。但顯然,一些企業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忽視了食品安全這一底線,在生產過程中存在僥幸心理,放松了對產品質量的管控。
從監管層面而言,此次抽檢行動體現了監管部門對食品安全的重視和整治決心。然而,16 批次不合格食品的出現也說明,監管工作仍有提升空間。雖然抽檢能夠發現問題,但如何建立更長效、更嚴密的監管機制,從源頭上遏制不合格食品的產生,是監管部門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例如,是否能進一步加強對企業生產過程的動態監管,是否能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讓企業不敢以身試法。
對于消費者來說,面對抽檢結果,除了對不合格產品提高警惕,更應增強自身的維權意識。在購買食品時,要仔細查看產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檢驗合格證明等信息,遇到問題食品及時向有關部門舉報。同時,消費者的監督也是推動食品安全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通過市場的優勝劣汰,倒逼企業重視產品質量。
食品安全是民生大計,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此次山西食品抽檢不合格事件,既是一次警示,也是一次契機。相關企業應深刻反思,立即整改,嚴格按照食品安全標準組織生產;監管部門應持續加大監管力度,完善監管體系,對違法行為 “零容忍”;社會各界也應共同參與,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只有各方協同發力,才能筑牢食品安全防線,讓消費者吃得放心、吃得安心。(陳豆豆 畢紅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