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動員了當時全國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各路軍閥摒棄前嫌,千里奔襲,與日寇決一死戰。這場戰役向四萬萬同胞乃至全世界證明:中華將士守土抗戰、誓死不降的決心堅不可摧。此戰百萬國軍血染河山,三十萬將士埋骨他鄉。1937年,若問抗戰希望何在?答案就在硝煙彌漫的上海戰場,希望就在這里!
這是中國抗戰史上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役:十四位將軍為國捐軀,平均每七日就有一位將軍隕落;校尉級軍官陣亡數千名,中央軍數年積攢的德械師王牌部隊幾乎消耗殆盡。黃埔軍官生與城市建設人員大量傷亡,軍官體系幾近斷層。各路軍閥在此戰中上下一心共赴國難,若從空中俯瞰,整個華夏大地皆是星夜兼程的援軍,他們的目的地只有一個,那就是上海。這里沒有派系之分,沒有黨派之別,有的只是"中國軍人"這個共同的名字。然國力孱弱之際,日寇已能制造航母飛機,而我方連基礎步槍尚不能自給,唯以血肉之軀彌補裝備差距,這注定了戰役的慘烈。戰場如同永遠填不滿的熔爐,無數將士尚未看清這座繁華都市的面貌,便永遠長眠于此。
川軍首次出川抗戰,連作戰軍費都需東拼西湊,僅憑草鞋跋涉千里。這支被稱作"叫花子部隊"的隊伍,在無防御工事的情況下與日軍血戰七晝夜。二十六師四千將士僅余六百,淞滬會戰中川軍軍官幾乎全部殉國。此后八年,三百萬巴蜀男兒前赴后繼出川抗戰。經此一役,他們不再為自己而活,只為驅滅日寇。
桂軍作為白崇禧的嫡系"狼兵",抵達前線后組織萬人敢死隊反攻。雖因武器戰術落后,在日軍海陸空立體火力下折損近五萬精銳,但其"血拼數日"的壯舉永載史冊。
湘軍全員投入戰斗,堅守大場、血戰江陰、阻敵杭州灣,最終打光所有番號,成為淞滬會戰中的悲壯絕唱。粵軍雖在"一·二八"事變中重創日軍,此番面對堅固堡壘與艦炮轟炸,仍以慘烈代價證明抗戰決心。黔軍"草鞋兵"以一師兵力阻敵數日,一二二師撤退時已傷亡三分之二。人口僅千萬的貴州,抗戰期間出兵逾七十萬。曾飽受指責的東北軍為掩護友軍撤退戰至最后,軍長吳克仁中彈殉國——他是淞滬會戰中殉國級別最高的將領。六十七軍幾乎全軍覆沒,用生命證明東北男兒絕非孬種。
中央軍三十六師、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教導總隊等德械精銳元氣大傷。孫立人將軍在此戰中被炸傷十三處險些殉國。此外滇軍、贛軍、皖軍、西北軍等皆明知前路兇險仍義無反顧——因為身后是同胞,腳下是國土。他們用鮮血喚醒了民族統一抗戰的覺醒。
此戰之后,中國不再是一盤散沙。硝煙散去時,我們看到的是覺醒的民族與殺紅的眼。要讓世界知道:中國人不是好欺侮的!正如將士們常言"報國仇家恨",此刻正是兌現之時。
若論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始,1939年德軍入侵波蘭固然是標志事件,但中國人的抗戰實則始于更早的1937年。出于復雜原因,日軍改變蠶食策略轉為全面入侵。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毛澤東當日通電全國:"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7月17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如果戰端一開,即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
而早在7月16日,日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已在作戰意見書中指出:"欲置中國于死命,以控制上海和南京最為重要"。由于"一·二八"事變后我軍失去上海租界駐軍權,戰役初期即陷地利劣勢。為此中方緊急構筑滬杭線、蕪福線、浙西三線防線,加固江陰、鎮江、馬當等要塞。日軍盤踞上海后秘密修筑工事,今人所見海軍司令部當時已被改造成圍墻厚達八十厘米的超級要塞,開戰后我空軍投擲五百公斤炸彈亦未能摧毀。虹口、楊樹浦周邊更分布著八十余個堡壘。國軍亦在閘北暗修碉堡,雙方皆在等待決戰時刻。終于,歷史的車輪駛入1937年,槍聲成為行動信號。一個月后的虹橋機場事件,正式引爆了這場改變中國命運的血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