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對保留收入和創(chuàng)造就業(yè),以及完善本土產業(yè)鏈的考慮,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已經著手限制本國的礦產資源出口,所采取的方式包括不限于:收緊出口份額、要求本地設廠、國家強制入股,以及推翻此前已簽訂協議或合同,大幅提高新的合作價格或換掉合作對象。在此輪非洲礦產資源格局變化浪潮里,中國企業(yè)可能成為權益受損最嚴重的一方。
非洲國家為何揮動資源武器
雖然非洲54個國家并不是都資源稟賦爆表,但擁有大量關鍵礦產是不少非洲國家的底氣。
數據顯示,已有一半以上的非洲國家發(fā)布了礦產資源出口限制政策甚至是禁令,比如擁有豐富鋰資源的津巴布韋就計劃在未來數年完全禁止出口原礦石,還有更多的非洲國家計劃跟進,將礦產限制的范圍擴大、舉措升級。
比如幾內亞的鋁土政策革新,其定價需由幾內亞自行擬定,每家礦產企業(yè)的15%產量由幾內亞指定銷售對象,50%的出口必須由新成立的幾內亞國有海運公司承運。這對70%鋁土資源需進口,又有60%進口自幾內亞的中國鋁土行業(yè)而言影響較大。
非洲國家的意圖非常明確:不滿足于只是礦產資源的提供者,而是要上桌分食更多的市場蛋糕,有礦產,那么更要有工廠,比如已有非洲國家提出想要自己生產動力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
非洲國家尋求本國利益最大化無可厚非,但其舉措卻并非基于傳統的商業(yè)法則,而是傾向于“印度化”,即后期出臺針對性罰沒政策,對已有投資成果進行擷取。
“中企栽樹,他人摘果”難免?
全球新興產業(yè)的迅猛發(fā)展對鋰、鈷、錳關鍵礦產的需求猛增給了資源國家撕毀原有協議的底氣,政局的動蕩則給了非洲資源國家輕易撕毀原有協議的理由,因為現任否定前任,資源和工廠卻無法搬走,包括中國企業(yè)在內的全球企業(yè)投資都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只不過,國際法律意識相對淡薄、保護出海企業(yè)權益力量相對單薄的中國企業(yè)成為最容易被拿捏的對象。
此前,大量中國央企、國企在非洲市場礦產資源領域深耕,在當地投資礦山并建設加工廠、冶煉廠,以及幫助所在國家和地區(qū)興建必要的基礎設施,但很多時候,這些合作的前期成果并沒有得到有效的保障,投產的礦山、工廠被迫易主已是中企在非洲市場的較普遍現象。
更普遍的現象則是,中企在當地無人投資、基礎設施薄弱、管理混亂的時期進入,花費大量資金與資源改善生產條件,達到投產標準后,當地突然強制接管并引入西方礦業(yè)公司重新分配礦產權益,中企的合法利益被分割再分配,甚至完全出局。
如何更好獲取和保障在非關鍵礦產的投資及成果,不應只是中企的孤身應對。中國的國際化礦業(yè)公司必須通盤考慮開采成本、物流成本、終端長協價格,以及最為關鍵,也是此前最為忽略的政治成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