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釵有幾件比較招黑的事兒,比如撲蝶一回的“嫁禍”嫌疑,比如面對金釧兒死亡一事的冷漠態度,很多人不理解,怎么說也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啊,面對生命的消逝,寶釵為何如此冷漠?
寶釵得知金釧兒死亡后,說了四個字“這也奇了”,接著就是趕緊來到王夫人房里安慰姨媽。單從寶釵的這個反應來看,不得不說,她是非常沉穩的。遇到事她并沒有情緒化,而是去安慰人。
金釧兒是王夫人的貼身丫鬟,服侍了那么多年,怎么忽然就死了呢?寶釵想不通,所以覺得奇。但緊接著她就想到了,想必姨媽為此事正難過,正需要人寬慰,于是她就來了。
寶釵來到王夫人這里的目的很明顯,一則是了解金釧兒死亡的真實原因,二則是安慰王夫人。而安慰王夫人的話,也是寶釵歷來最招黑的地方,因為她對生命的漠視,令人生畏。
她為了安慰王夫人,說金釧兒也許不是賭氣投井,而是在井邊憨玩,不小心失腳掉下去的。如果她真的是賭氣投井的話,那也是個糊涂人,死了也不可惜,更不值得同情。
寶釵這話,估計一般人聽了,都得倒吸一口冷氣,世間怎么會有如此冷漠之人啊。即便那死的人跟你沒有什么關系,你也不能這么說啊,如果死者家屬聽到這話,又該作何感想呢?
但寶釵是小姐,王夫人是主母,寶釵是外甥女,王夫人是姨媽,站在她的立場和角度,于情于理,她都不可能當著王夫人面去為金釧兒之死傷心流淚,或者為金釧兒說話,而只能是安慰自己的姨媽。
但作為讀者,我們自然會代入弱者視角,會從金釧兒的立場上來看這件事,她的死在曹公看來,已經是“含恥辱”了,寶釵不僅不同情,反而為了勸王夫人篡改了金釧兒的死因,對一條鮮活的生命如此漠視,真無情啊。
但這件事我們又不能全怪寶釵,因為她是在完全不知真相的情況下勸的王夫人,而且,如果我們代入寶釵的立場,你是寶釵的話,面對自己的姨媽,你會怎么說?
你難道說,姨媽你糊涂啊,你怎么能打罵金釧兒呢?姨媽你不該這樣啊,姨媽這一切都是你的錯啊,你要為金釧兒的死負責啊?換成你,你會這么說嗎?我想大多數人都不會這么說。
甚至,很多人可能會像寶釵一樣,為了勸慰自己的親人,會為這件突發的死亡事件,找各種合理的借口,為的就是減輕生者的痛苦,為的就是替親人撇清造成他人死亡的責任,為親人開脫。
因此,寶釵對生命的無情和冷漠這事兒,說到根源上,其實就是個立場的問題。站在不同的立場上,代入不同的角色,你的感受自然也就完全不同,說的話當然也就完全不一樣。
這個沒有什么道理可言,就好比你看到自己弟弟被外人欺負,哪怕你明知道是自己弟弟先動的手,但你依然會毫無保留地站在弟弟這邊,一起對付外人,這就是天然的親情連接。
在金釧兒和王夫人之間,寶釵當然會站在自己的姨媽這邊,且不說主奴的階層差距,單從親疏而言,寶釵也不可能去幫金釧兒說話而完全不顧姨媽的感受,更何況此時寶釵并不知道真相。
再從出身上說,在紅樓夢的時代,金釧兒是奴才丫鬟,王夫人寶釵是主子小姐,斷然沒有奴才丫鬟死了,主子小姐想辦法為她討回公道還她清白的道理,可以說這種情況幾乎不存在。
死了就死了,大不了就是多賠點銀子,多發點撫恤金,這事兒也就過去了,這在古代,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
因此,寶釵的骨子里,其實多多少少是帶有階層烙印的,她雖然對身邊的姊妹和丫鬟都不錯,但她永遠不會跟奴仆階層打成一片,不僅她不會,除了賈寶玉,整部紅樓夢,也沒有第二人。
這跟我們今天不一樣,如果一個人跳井死了,相關嫌疑人會立馬被帶走調查,但你看金釧兒死了之后王夫人的態度,她沒有任何畏懼,也不用躲躲藏藏,就一個人在屋里坐著垂淚。
這說明什么?說明一個丫鬟的死,在以王夫人為代表的主子階層眼中,是再尋常不過的一件事,她雖然心里有些過不去,但她并不用為此付出多大的代價,更不用接受法律的制裁。
包括鮑二家的死亡,尤二姐的死亡,張金哥的死亡,雖然造成他們死亡的人,直接或間接都跟王熙鳳有關,但你見王熙鳳因此被官府帶走問話了嗎?你見她受到任何懲罰了嗎?
寶釵的骨子里,不只是有明顯的階級觀念,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寶釵這個人是很務實的,她不會為一些不值得的人和事浪費自己過多的情緒和時間。
王熙鳳就曾評價寶釵,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這個評價我并不認為是貶義,王熙鳳是榮國府的大管家,她自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沒人敢說什么,也沒人會說什么。
但寶釵不一樣,她是客居賈府的身份,賈府的很多事,她是不便發表意見和看法的,前前后后,能讓寶釵主動去參與進來的,也只有跟王夫人相關的事,金釧兒死亡是一例,后文管家是一例。
如果金釧兒不是王夫人的丫鬟,而是王熙鳳的丫鬟,你覺得寶釵會去勸鳳姐嗎?她絕對不會!寶釵在明哲保身的同時,其實還是個有生活智慧的女孩,她對人情世故看得很透。
在對金釧兒死亡這件事上,其實透露出的是寶釵面對人生的真實態度,她的骨子里是冷靜的克制的,是極端理性的清醒的,無論是金釧兒還是后文的尤三姐,都很難引起她情感上的共鳴。
她只要過好當下,過好自己的生活,其他的一切,與她無關,或者說,她無暇他顧。你可以說她是功利的現實的,也可以說她是冷漠的無情的,但你不能說她完全漠視生命的消逝。
如果她真的那樣,就不會在事后完全不忌諱,把自己的衣服拿了兩套給金釧兒做裝裹。如果前面你說她無情冷漠,那這里又該怎么解釋呢?是她做好人收買人心?
前面說了,寶釵是個務實派,對她來說,人既然已經死了,說再多也沒意義了,唯一有意義的是,怎么處理身后事,活著的人怎么從悲傷中走出來,而不是“死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
那就不是她寶釵的為人了,她是那種“光陰荏苒須當惜,風雨陰晴任變遷”的人,她是那種永遠活在當下的人,她永遠不會為過去的事情煩惱傷心。
黛玉還經常因為想起自己的身世而哀嘆自憐,你幾曾見過寶釵因為父親的去世而傷懷?她對人生的態度,其實都寫在她生日點的那出戲里。
這出戲其中有一支《寄生草》,有一句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這很好理解了,還有一句“那里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說的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這世間的事。
很多人將此看作是寶玉將來結局的伏筆,其實它又何嘗不是寶釵的人生格言呢?博學多識的她,早已將人生看透,一生也不過就是那么回事兒,再熱情又何如?再冷漠又如何?都是黃粱一夢罷了。
我一直覺得,寶釵的思想深處,跟黛玉的人生態度是相通的,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因為即便聚了早晚也會散,還不如不聚的好,寶釵就把這種人生態度做到了極致,所以她不會主動去連接任何人。
看起來,她跟身邊的姊妹處得都不錯,但她能走進湘云、黛玉、邢岫煙等人的心里,卻沒有一個人能走進她的心里,這才是她最通透的地方,當然,在世人看來,也是最無情的地方。
但惜春說得好,不作狠心人,難得自了漢啊。寶釵的冷漠、無情,以及對生命的漠視,又何嘗不是她看透人間冷暖后的一種處世智慧呢?
這世間不會再有任何人任何事能讓她的情緒大起大落。劉姥姥二進榮國府,席間說笑話,人人都笑的前仰后合,唯獨不見寶釵的笑。她總給人一種平和但又難以真正親近的感覺。
最后,用一首戚序本的批語來結束本文,這段批語恰好出現在寶釵勸慰王夫人的那段情節之后,道是:世上無情真天地,人間少愛景何窮?其中世界其中了,含笑同歸造化功。
作者:夕四少,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