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媒體融合的助力下,讓中國AI的創新活力奔向更廣闊的未來。
文|三木
酷牛創新技術(深圳)有限公司 蔣奇軍:“節目播出后,我們收到很多咨詢和合作邀約,采摘類水果、蔬菜和花卉的咨詢顯著增多。”
神筆碼良(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李忠騰:“因為節目,杭州市余杭區認可我們Ymeta虛擬城的技術先進性,及商業落地可行性,將我們引入杭州,開設第一批移動虛擬城。”
太倉瑞鼎精密機械科技有限公司 艾煜:“我們提出的‘AI輔助工藝決策平臺’引起了業界廣泛討論,同時獲得了知名終端客戶對品牌實力的深度認可和合作意向。”
談及節目播出帶來的改變,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AI創想者們的話語中,都透著一股實實在在的成長與突破。節目就像一個強大的助推器,不僅讓他們的技術與項目被更多人看見,更為他們打開了一扇扇通往更廣闊市場與合作空間的大門,讓創新成果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產業與生活。
7月11日,經過全國路演、百強突圍賽、三十強巔峰對決,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杭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大型紀實創投節目《贏在AI+》迎來總決賽收官。賽后簽約落地杭州的企業代表們紛紛表示,節目曝光不僅為科技公司的項目帶來了廣泛的關注,也帶來了新的合作機會。
如今,人工智能加速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成為國家戰略布局的關鍵抓手。《贏在AI+》的播出不僅恰逢其時,更從立項、創作到播出,始終敏銳捕捉著AI產業爆發的最佳時間窗口——要知道,要走在浪潮之前,才能真正成為時代的瞭望者。當沉淀的成果轉化為推動產業前行的動力,回溯這場近一年的AI創新盛宴,《贏在AI+》到底為中國AI產業的進階之路帶來了哪些可能?
十大主題:
一次全方面的成果展示
2025年以來,國內科技輿論場熱度居高不下,其中最熱門的話題非人工智能莫屬。與此同時,今年高考志愿填報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持續火爆,莘莘學子投身這一前沿領域,為中國人工智能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因此,《贏在AI+》的推出恰逢其時。一方面在于總臺敏銳洞察到這一時代趨勢,早在AI浪潮全面爆發的前半年,就憑借其極強的前瞻性眼光與國家平臺擔當,超前布局了以“AI”為核心的重磅節目;另一方面則在于節目切中了AI產業發展的關鍵痛點——技術與市場存在信息差、項目與資本對接缺乏高效橋梁、大眾對AI的想象。基于此,從作用范疇看,不論是對人工智能覆蓋面的普及、技術創新成果的展現還是優秀的人工智能創業者的挖掘,《贏在AI+》的影響力可謂“全方面”得恰如其分。
這種全方面,首先是AI技術滲透場景的全方面。節目緊扣“機器革命”“高校力量”“智能終端”“智能智造”“創想設計”“未來醫療”“智慧城鄉”“智能辦公”“智啟萬象”“智能芯算”十大“人工智能+”核心垂直賽道,既緊跟AI技術迭代風向,又捕捉技術落地場景,以細分領域呈現,讓AI從抽象概念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展現其與千行百業的交融。
其次是技術創新成果的全景呈現。節目既展示了“從0到1”的原創突破:如AI創想者張揚帶來打破國外專利壁壘的自主可控AI芯片,實現毫秒級響應的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也呈現了“從1到N”的場景落地成果,如總決賽上主持人穿的AI創想者劉郴用AI設計的衣服,這種技術與生活的無縫銜接,讓觀眾直觀感受到AI并非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已然融入日常的實用工具。
最后,這種全方面還體現在AI創想者的多元構成上。既有突破國外技術壟斷的硬核攻堅者,也有帶著實驗室成果投身產業轉化的高校人才;既有回國創業的熱血青年,也有歷經技術攻堅與市場打磨的“創業老人”,正是這樣一群背景各異卻同樣精彩的AI創想者,共同描繪出中國AI發展的蓬勃圖景。
多維度協同:
一場高質量的產業融合
其實,從節目“為未來的企業,尋找企業的未來”的核心目標就不難發現,《贏在AI+》并非簡單的“技術秀場”,而是搭建出一個能讓技術與需求深度碰撞的“創新樞紐”。節目以“高質量”為價值準繩,通過創新機制構建高效的連接橋梁,讓創新者、研究者、投資者與應用者形成深度共振,推動技術突破與產業落地的良性循環。
首先是產業間的“高質量”對話,節目突破傳統創投節目的單向展示模式,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思想碰撞場域。不僅針對核心議題,邀請了王興興、韓璧丞等“杭州六小龍”企業代表作為“開題嘉賓”分享他們的實踐與洞察,為AI創想者提供從技術研發到商業化的頂層思考框架;在每個項目展示后,由專家學者、投資代表組成的“AI智庫團”展開專業點評。比如,AI創想者陳立名闡述工業AI服務后,漆遠從現實出發對其產品分散性提出疑慮,引導其聚焦核心產品;AI創想者陳凱彬、李法君的醫學診斷技術雖有突破,盛希泰卻關注其從實驗室到醫療應用的落地路徑。這種對話模式,讓創業者不僅收獲掌聲,更能明確下一步突破方向。
其次是企業間的“高質量”溝通,體現在對AI領域核心賽道的聚焦與產業鏈協同機會的挖掘。同賽道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同臺時,不僅是競爭關系,更是深度交流的契機。如專注驅動器研發的張揚與從事鋰電池檢測林川平,在節目中表示期待未來合作共贏。這種“同臺即同頻”的機制,讓企業間溝通從“擦肩而過”變為“深度握手”,精準匹配技術互補點與合作可能。
最后是“高質量”的資本合作,節目構建“資本+資源+場景”賦能體系,讓技術突破對接產業需求,讓創新成果融入生活場景。總決賽后的投融資簽約儀式上,多家頂尖投資機構負責人與十余位AI創想者達成戰略合作。截至目前,17筆投資進入意向簽約階段,初步達成超5億元的投資意向,預計最終規模有望突破10億元。
《贏在AI+》不止于“展示”,它打破了技術與產業間的“翻譯壁壘”,也消解了創想者與投資者的“信息差”,讓技術價值被看見;更重要的是,它讓AI創新從單點突破走向生態協同,為創業者注入了信心,也推動了中國AI產業實現“技術賦能產業、產業反哺創新”的高質量循環。
“后勁”十足:
一場激活創新生態的融媒實踐
如果選用一個詞來概括《贏在 AI+》收官后的最大感想,“后勁”二字或許最為貼切。這種“后勁”,不是節目因節目播出帶來的瞬時聲量,而是創新生態被激活后持續生長的勢能,是技術突破與產業落地在時間軸上的“復利效應”。
一方面,這份后勁的根基,不僅來自前文提及的AI創想者們——他們身上那股敢闖敢試的“龍馬精神”與對未來的篤定追求,更源于節目勾勒出的多元共生人才梯隊圖景:從科學家到工程師,從創業者到實踐者,再到專家學者與投資代表,層層遞進的人才結構,讓創新活力有了持續迸發的源泉;另一方面,節目也通過捕捉他們共通的精神特質,吸引更多科研人員投身產業、創業者探索融合、青年學子融入洪流,匯聚成推動AI發展的力量。
這種由精神共鳴引發的群體效應,讓創新不再是孤立的探索,而成為一場不斷壯大的集體行動,為AI產業的長遠發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動力。正如之江實驗室主任、阿里云創始人王堅所說,“通過節目,不僅看到了中國在AI領域的競爭力,還看到了中國科技創新的前景”。
與此同時,隨著《贏在AI+》的持續熱播,杭州也迎來新一輪創新要素集聚。許多企業正是看中了杭州在AI領域的獨特優勢,毅然選擇將發展的根基扎在這里。比如蔣奇軍參與節目時,便感受到了杭州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的高度重視與支持,“杭州不僅擁有優越的營商環境,還具備豐富的高素質人力資源。”太倉瑞鼎精密機械科技艾煜也認為杭州在政策、技術資源和人才生態方面為AI賦能制造企業提供了良好環境。“杭州政府協助我們對接的本地高校、科研機構、大模型算法團隊,同時與產業引導政策相結合,助力我們能持續發掘AI在制造業場景的融合應用。”
當節目掀起的AI熱潮,讓杭州的創新浪潮一浪高過一浪,《贏在AI+》的“后勁”也隨著21家優秀企業簽約落地杭州后得到進一步彰顯。從智能芯片到智慧農業,從智慧醫療到水下動力,帶著節目孵化的資源與信心,這些項目扎根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不僅為當地注入新的產業動能,更與阿里云、之江實驗室等本土創新力量形成共振,更助力杭州構建全鏈條AI生態,讓“創新樞紐”的效應從屏幕延伸至現實。
而以上種種節目對產業生態的深層激活,恰恰構成了此次媒體融合實踐的強勁“后勁”。《贏在AI+》以開創性“媒體+”模式,成為深度賦能國家戰略、激活AI創新的生動實踐范本。它突破單純的傳播載體屬性,使其成為驅動技術突破的“引擎”、催化資本對接的 “紐帶”、加速產業落地的“跳板”、賦能城市發展的“支點”——以多元角色融合這一核心樞紐,為AI產業生態的繁榮注入持續動能。
可以看到,面對蓬勃而至的產業新浪潮,作為國家級媒體,總臺持續拓展“媒體+”的邊界,以“連接一切可能”的融合力量,展現媒體自身迭代的生命力,更成為新時代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彰顯著國家級媒體的責任與擔當。
據悉,《贏在AI+》第二季報名通道已經開啟,相信隨著更多創新企業的加入,《贏在AI+》的“后勁”還將繼續延伸,通過對創新生態的持續深耕,讓更多“從0到1”的突破被看見,也讓更多“從1到 N”的落地被賦能,更讓中國AI的創新活力在媒體融合的助力下,奔向更廣闊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