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店老板隨手拍視頻被罰 45 萬上熱搜:罰單背后的 “醉翁之意” 引爭議。
飯店老板隨手拍了條菜品視頻發上網,卻突然收到 45 萬元的天價罰單,這則新聞近日沖上熱搜,讓不少網友直呼 “看不懂”。
為何一條日常分享會成 “違法廣告”?難道老板自家拍菜品、曬日常都不行?稍有邏輯判斷的人都能察覺此事透著蹊蹺,明顯與常識相悖。
按常理說,市場監管部門對這類非經營性的日常視頻,通常不會過度干預,尤其是中小微商戶的隨手分享,本就不在重點監管范疇。
可這起案例中,45 萬元的罰款金額遠超普通違法廣告的處罰標準,處處透著不合常理的詭異。
果不其然,隨著事件發酵,飯店老板道出了令人震驚的內情:這張 “天價罰單” 并非單純因視頻而起,實則與店里幫工的親戚拆遷有關。
據老板說,處罰下達前,拆遷辦與市場監管局的工作人員曾多次上門,10 多個人分乘 3 輛車,直奔飯店要求老板 “協助做親戚工作”,勸說親戚同意拆遷。
更令人不安的是,他們還跑到老板女兒的學校打聽孩子的個人信息,甚至明確暗示:“只要親戚簽字同意拆遷,這張處罰單就能立刻撤回。”
原來,所謂的 “違法廣告” 不過是借口,“醉翁之意不在酒”—— 罰款成了施壓的工具,執法權淪為拆遷談判的籌碼。
這樣的操作不僅讓商戶寒心,更讓公眾對行政執法的公正性產生質疑。
根據《廣告法》規定,即便認定為違法廣告,處罰金額也需與違法情節、經營規模相匹配。
一家普通飯店的日常菜品視頻,既無虛假宣傳內容,也未造成不良社會影響,45 萬元的罰款早已超出 “過罰相當” 的法治原則,更像是帶著目的性的 “精準打擊”。
而拆遷辦與監管部門的 “聯動執法”,上門施壓、打聽家人信息的行為,更涉嫌濫用行政權力,違背了 “依法行政” 的基本準則。
此事引發熱議后,網友的憤怒集中在兩點:
一是執法權力的異化,當監管處罰可以被隨意當作談判籌碼,商戶的合法權益便成了待價而沽的犧牲品;
二是對小微企業的過度苛責,45 萬元對一家小飯店而言無疑是一筆巨款,如此 “天價罰單” 若摻雜非執法因素,無疑是將商戶逼入絕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事件中暴露的 “權力越界” 風險。
拆遷本應遵循自愿公平原則,通過合法協商解決爭議;市場監管則應聚焦規范經營、維護市場秩序,二者各司其職,豈能將執法權與拆遷工作捆綁?
若處罰動機與違法事實脫節,而是淪為拆遷談判的 “籌碼”,顯然違背了法律精神,也損害了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事件發酵后,當地相關部門已回應將重新核查,這無疑是必要的。
但公眾更期待看到的,是對執法過程的全面復盤:處罰決定的法律依據是否充分?拆遷與處罰之間的關聯是否存在程序違規?對商戶家人信息的獲取是否合法?唯有徹底查清真相,糾正可能存在的權力濫用,才能平息爭議。
中小微商戶是市場經濟的毛細血管,執法部門更應秉持 “包容審慎” 的監管原則,而非讓處罰成為施壓工具。
無論是拆遷工作還是市場監管,都應在法治框架內運行,守住 “法無授權不可為” 的底線。
唯有如此,才能讓經營者安心經營,讓公眾感受到執法的公平與溫度,避免 “隨手拍視頻被罰 45 萬” 這類荒誕劇再次上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