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選擇文學,是因為我不會生活,但我可以寫下我不理解的人生。”應上海塞萬提斯學院邀請,西班牙著名作家曼努埃爾·比拉斯亮相上海,這也是他首度來中國,并舉辦面向公眾的文學交流講座。
比拉斯作品2022年首次譯為中文,令其蜚聲歐美文壇的代表作《奧德薩》由作家出版社引進出版并受到中國讀者關注。中文譯本《喜悅》即將登陸上市,《我們》中譯本也在積極籌備中。
2023年憑借《我們》榮獲西班牙納達爾文學獎,他常被稱為“親密書寫的講述者”,能將一個家庭故事或個人記憶升華為關于時間流逝、親情、失落與美的普遍省思。
與中國作家陳丹燕的對話中,兩位聚焦探討文學如何承載記憶與生命經驗,并在不同文化間搭建理解的橋梁。復旦大學教師、雜志主編薩爾瓦多·馬利納羅主持。嘉賓們談到,曼努埃爾·比拉斯作品中的短句、重復與詩性節奏也體現了詩人的背景。對他而言,自傳不是終點,而是文學創作的起點,是對“人之為人”的持續探索。
在翻譯轉碼的過程中,如何精準傳遞原文內涵的同時,也能讓目標市場讀者理解其中的跨文化語境?講座現場,比拉斯與其中文譯者張雅惠對談,分享作品的翻譯過程與挑戰,特別是如何將其富有情感與詩意的語言轉化為中文。
張雅惠談到,《奧德薩》和即將出版的《喜悅》這兩部小說構成了比拉斯極具代表性的“親密系列”,探討哀悼、對生活的渴望與日常之美。
比如,《奧德薩》小說主人公在經歷喪母之痛后,試圖喚醒塵封已久的記憶,反思自己疏離的家庭關系,進而探求婚姻、教育、歷史、社會制度等更深層次問題。這部引發出版界現象級轟動的作品不僅被《巴別利亞》文化副刊評為"年度圖書",更榮膺法國費米娜外國文學獎,其中文版由譯者張雅惠執筆,經作家出版社引進出版。
這種對親情的思考,很容易觸發讀者對親子關系中習以為常的相處細節,有了更多元視角的看待及處理。“他的作品貫穿著生活與敘述之間的張力,其詩意而坦率的風格,以細膩直白的文字打動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勇敢道出我們常常隱而不言的情感:脆弱、記憶與渴望。”
1962年生于韋斯卡省巴爾瓦斯特羅,曼努埃爾·比拉斯在數十年中學教師生涯之余,創作版圖橫跨長篇小說、短篇故事集、旅行文學及詩歌領域。評論界認為,他的作品介于小說、記憶與詩歌之間,深刻探討了失落、愛、時間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意義的渴望。
此后他接連推出入圍行星小說獎決選的《喜悅》(暫譯,Planeta出版社,2019年)、情感力作《親吻》(暫譯,Planeta出版社,2021年),以及助其斬獲2023年納達爾文學獎的《我們》(暫譯,Destino出版社,2023年)。2024年,比拉斯同時出版兩部風格迥異的作品:紀實文集《美利堅行紀》(暫譯)以非虛構筆法記錄其多年游歷美國的深刻觀察,自傳體小說《世界上最好的書》(暫譯)則延續其標志性的抒情敘事。詩歌創作方面,《偉大比拉斯》(暫譯,Visor出版社,2012年)、《沉淪》(暫譯,Visor出版社,2015年)與精選詩集《獨此一生》(暫譯,Lumen出版社,2022年)等作品,共同構筑其飽滿的詩性宇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