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這東西,真是把人和人的距離拉近了,也拉“細”了。
隔著屏幕聊天,看不見表情,聽不見語氣,一個稱呼用不對,明明是好意,也可能讓人心里硌得慌。
尤其人到中年,半生過來,見多了人情冷暖,心里頭那桿“分寸秤”拎得更清——關系再好,也得有個界限,微信上的稱呼,就是那層不能破的“窗戶紙”。
就像當代作家周國平說的:“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這距離,藏在說話的語氣里,更藏在開口的稱呼里。
人到中年,哪怕關系鐵到能穿一條褲子,微信上這幾種“稱呼”也別亂用,不然傷了和氣都不知道。
一、拿對方的短板當“昵稱”,比如“胖子”“老禿”,看似親昵,實則沒分寸,老話說“言為心聲,語為境”,稱呼里藏著尊重
前陣子聽朋友說個事兒,他和發小從小玩到大,關系鐵得很。
年輕的時候,發小有點胖,他總在微信上叫人“胖子”,發小也沒當回事,還總回他“瘦猴你又咋了”。
可這兩年,倆人都奔五十了,發小體檢查出點問題,正努力減肥呢,他還是天天微信喊“胖子”。
有回發小直接回了句:“別老叫這個了,聽著不舒服。” 他還愣了,覺得“幾十年都這么叫,至于嗎?”
其實真至于。
人到中年,誰沒點在意的事兒?年輕時覺得“開玩笑”的稱呼,到了這個年紀,可能就成了戳心窩子的話。
你叫人“老禿”,可能忘了對方最近正為發際線發愁;你叫人“矮子”,可能沒察覺他心里一直有點介意身高。
老話說“言為心聲,語為境”,你嘴上的稱呼,藏著你對人的尊重。關系再好,也不能拿對方的短板當“代號”,那不是親昵,是沒分寸。
微信上的字是冷的,不像當面說話能靠表情圓場,一句“胖子”發過去,對方看著屏幕,可能只覺得你沒把他的感受當回事。
二、用過于親昵的稱呼套近乎,比如“寶貝”“親愛的”,超出關系的“熱乎”,容易讓人誤會,俗話講“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避嫌很重要
有個同事大姐,前段時間挺郁悶。
她和一個合作多年的男客戶關系不錯,對方總在微信上叫她“親愛的”,一開始她覺得是對方客氣,沒好意思說。
直到有天,客戶的媳婦看到微信,直接找來了,雖說最后解釋清楚了,但倆人都挺尷尬,后來合作都淡了。
人到中年,身邊的關系大多定了型:有家人,有朋友,有同事,有客戶。哪層關系該用啥稱呼,心里得有數。
“寶貝”“親愛的”這種詞,適合跟伴侶、至親說,要是對著普通朋友、同事這么叫,就有點“越界”了。
你可能覺得“就是隨口一說”,但別人看在眼里,未必這么想。同事可能覺得你不專業,朋友的伴侶可能心里犯嘀咕,就算對方本人,也可能覺得“怪怪的”。
俗話講“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做事得避嫌。中年人的世界,關系復雜,一句過于親昵的稱呼,可能就給別人添了麻煩,甚至壞了自己的名聲。
微信聊天記錄刪不掉,一句不合適的稱呼,保不齊啥時候就成了“說不清”的由頭,何必呢?
三、用命令式的稱呼喊人,比如“喂”“那個誰”,透著敷衍和傲慢,古話說“禮多人不怪,無禮討人嫌”,客氣點總沒錯
還有種稱呼,看著簡單,卻最傷感情——就是“喂”“那個誰”。
鄰居王哥就犯過這錯。他和發小合伙做點小生意,微信上總愛發“喂,把那合同發過來”“那個誰,下午去趟倉庫”。
發小后來跟他說:“你就不能叫我名字嗎?老‘喂’‘那個誰’的,聽著跟使喚下人似的。”
王哥還委屈:“咱倆這關系,用得著這么客氣?”
其實真用得著。
人到中年,誰不圖個被尊重?關系再好,也不能把“敷衍”當“熟絡”。
“喂”這個詞,擱在微信里,冷冰冰的,透著股“懶得記你名字”的傲慢;“那個誰”更不用說,像把對方從“熟人”歸成了“路人”。
古話說“禮多人不怪,無禮討人嫌”,稱呼里的“禮”,不一定是多客氣的詞,至少得讓對方感覺到“你重視我”。
哪怕叫對方的名字,加個“哥”“姐”,比如“張哥,合同麻煩發下”,也比“喂”聽著舒服十倍。
中年人的關系,靠的不是“隨便”,而是“在意”。一句敷衍的稱呼,可能就悄悄把對方推遠了。
人到中年,越來越明白:關系是慢慢處出來的,也是慢慢“護”出來的。
微信上的稱呼,看著是小事,實則是給關系“保溫”的細節。別拿“關系好”當借口,用不合適的稱呼傷了和氣。
該尊重的尊重,該避嫌的避嫌,該客氣的客氣。
畢竟,好的關系,從來都藏在“分寸”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