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社交網絡中占據核心位置能帶來諸多優勢,但某些人如何攀升至影響力高位仍是未解之謎。斯坦福大學與布朗大學聯合團隊追蹤了187名大學新生社交網絡的形成與演化,發現:最終占據高影響力位置的人,在社交網絡形成初期就能準確感知其抽象結構(如社區和小團體分布),而具體友誼關系知識則與影響力提升無關;只有當網絡穩定后,高影響力者才展現出對個體關系的精準把握。該研究首次揭示了"先宏觀后微觀"的分層認知策略在社交影響力積累中的關鍵作用。
關鍵詞:社交網絡結構、社交影響力攀升(climbing the social ladder)、社區感知(community detection)、特征向量中心性(eigenvector centrality)、認知機制
彭晨丨作者
集智斑圖速遞板塊,可輕松閱讀海量復雜科學精選論文,一鍵獲取原文PDF。
論文題目:Early insight into social network structure predicts climbing the social ladder 斑圖鏈接:https://pattern.swarma.org/paper/1f4e4ac0-4f82-11f0-8fd1-0242ac140004 發表時間:2025年6月20日 發表期刊:Science Advances
社會網絡中心性的動態演變
我們對入學初期完全陌生的新生群體進行了六次友誼問卷調查,構建了在秋季入學和春季兩個關鍵時點的網絡快照,并計算了兩種中心性指標:僅統計直接友誼數量的度中心性(Degree Centrality)和考量間接聯系強度的特征向量中心性(Eigenvector Centrality,以下簡稱影響力)。
圖 1. 社交網絡的度量方式。(A)行為任務。在友誼調查(藍色)中,受試者查看網絡中所有其他受試者的姓名和照片,并報告他們是否是朋友。在網絡知識任務(橙色)中,受試者報告他們是否認為網絡中其他成員之間是朋友關系,衡量他們對網絡結構的了解程度。(B)影響力與朋友數量。網絡中兩個真實受試者的社交圈說明了影響力與朋友數量之間的差異。(C)社交網絡的穩定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興網絡變得越來越穩定。(D)隨時間變化的社會網絡配置。
結果顯示,社交網絡在秋季呈現明顯波動,個體友誼關系的快速形成與瓦解,因此,影響力排名在不同個體之間發生反復洗牌;而進入春季后,影響力排名趨于穩定,僅有少數人保持或改變其核心地位(圖 2)。相比之下,度中心性在整個學年間變化較小,反映出朋友圈數量更為持久。該發現提示,影響力是反映社交地位的動態指標,而朋友圈規模則更具慣性。
圖 2. 影響力隨時間波動,但好友數量不變。(A,C)隨著時間推移,新的個體變得有影響力。春季最有影響力的個體從秋季中等影響力的位子上崛起,超越了秋季原本占據影響力地位的個體。(B,D)個體的好友數量隨時間保持穩定。
早期:介觀結構認知與影響力攀升
在秋季中期,我們針對 100 名受試者開展了網絡知識測驗,測試他們對同學間友誼(微觀關系)與社群歸屬(介觀結構)的認知準確度。社群通過多種數據驅動算法識別,只有既在同一社群內且經所有算法一致確認的成員對,才被視為真實的介觀聯系(圖3B);微觀聯系則基于雙向自報互為好友確定(圖3A)。
研究者為每位受試者建立了邏輯回歸模型,將其對每一對同學是否為朋友的判斷,分別用微觀與介觀兩種真實結構進行預測,所得回歸系數即量化了其對兩種網絡層次的認知依賴。結果表明,秋季越能準確捕捉潛在社群分布的個體,隨后影響力的增長越大;而對具體友誼的準確把握則不顯著預測影響力的提升,即便控制了當時的朋友圈數量與外向性人格。這一結果有力支持“準確優勢假說”,即在社交網絡尚未成熟時,把握整體輪廓比了解所有細節更有助于攀登社交階梯。
圖 3. 微觀層面與介觀層面的網絡結構。(A)微觀層面的網絡結構。構成社交網絡的真實(準確的)微觀層面關系。(B)介觀層面的網絡結構。微觀層面關系的集群形成更大的社區,這些社區構成了社交網絡的真實介觀層面結構。(C)微觀和中觀層面社會關系的示例。(D)統計個體微觀層面與介觀層面的知識。
后期:微觀認知在網絡穩定后發揮影響
盡管介觀知識在網絡形成初期至關重要,網絡成熟后對微觀關系的精確掌握同樣變得關鍵。在春季網絡趨于穩定后,再次測量 80 名受試者的認知系數,并用同樣方法預測當時的影響力與朋友圈變化。此時,微觀認知準確度顯著關聯影響力水平,而介觀認知效應減弱,且二者對朋友圈數量均無預測作用(圖 4B)。換言之,當一個社交體系的框架已成型,精細化的對人際細節的理解才會轉化為持續的影響力,而初期的整體洞察則不再是決定因素。
早、晚期認知的協同作用
為了驗證兩種認知在不同時期的互補價值,我們構建了一個交互模型,將秋季的介觀知識與春季的微觀知識相乘,預測春季的影響力。結果表明,最終處于網絡核心的個體,既早期準確識別了社群結構,又在后期精細捕捉了個人關系,二者結合對社交影響力具有疊加效應(圖 4C)。這一發現強調了社會認知的動態演進:先構建全局模型,再聚焦細節,是攀爬社交階梯的成功路徑。
圖 4. 穩定影響力與早期的介觀層面知識和后期的微觀層面知識相關。(A)在秋季,微觀層面的知識無法預測當前影響力。(B)在春季,影響力與對網絡中真實微觀層面關系的了解獨特相關。(C)秋季的中觀層面知識與春季的微觀層面知識相互作用,可預測春季影響力。
研究意義與未來方向
本研究顛覆了傳統觀念,提出了“結構先行、細節隨后”的新研究范式。面對動態網絡,粗略卻高效的介觀表征可顯著加速影響力的積累;網絡穩定后,微觀認知則保障優勢的長期維系。此外,也為個人社交策略提供新思路:進入新環境時,優先繪制“社區地圖”(如學術圈/興趣社團),而非急于經營個體關系;而在社交關系步入穩定期時,需轉向維護關鍵雙邊關系,鞏固信息中樞地位。
復雜網絡動力學讀書會
集智俱樂部聯合合肥工業大學物理系教授李明、同濟大學副教授張毅超、北京師范大學特聘副研究員史貴元與在讀博士生邱仲普、張章共同發起 。本次讀書會將探討:同步相變的臨界性、如何普適地刻畫多穩態與臨界點、如何識別并預測臨界轉變、如何通過局部干預來調控系統保持或回到期望穩態、爆炸逾滲臨界行為的關鍵特征、不同類型的級聯過程對逾滲相變的影響有何異同、高階相互作用的影響能否等效為若干簡單機制的疊加、如何有效地促進人類個體間的合作等問題。讀書會已完結,現在報名可加入社群并解鎖回放視頻權限。
詳情請見:
1.
2.
3.
4.
5.
6.
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