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綿長的海岸線上,有一種甲殼動物憑借鮮美的肉質和獨特的外形,成為海鮮市場上的“常客”,它就是銅蟹,因為他的身體和抓子邊的顏色程紫銅色,所以,人們叫它銅蟹,更被人熟知的名字是梭子蟹。這種穿梭于淺海的生靈,不僅承載著海洋的饋贈,更串聯起人與自然、飲食與文化的緊密聯系。
銅蟹,我小時候就見過,吃過,因為我二姑的婆家是沿海邊的漁民,她家里有船,每年清明節期間,她都會送好多銅蟹給我們家,我祖母都會把蟹子煮熟,分給左右鄰居一個兩個,吃個稀罕。
那個年代,人們是不舍得整只整只的吃,一般都是把蟹子煮好了,扒開,把蟹肉摳出來,用雞蛋、面粉糊糊,做蟹湯吃,這樣大家都能吃到蟹子,那些蟹爪子(也叫腿)和蟹鉗子給孩子們啃,打打饞蟲。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市場上的蟹子也就是七八毛錢一斤。我結婚懷孕了想吃蟹子,我愛人也才買了兩個(因為那時候我們每個月的工資才三四十元,不舍得花),煮熟后也不舍得自己吃,扒開蟹殼摳蟹肉做糊蟹湯吃,啃蟹爪子解解饞。
當時我們住在海頭鎮中學,我堂姑家是海邊小口村的漁民,在一個星期天,我騎車去我姑姑家里。我大姑叫我表妹帶我去碼頭等我大姑父的船靠岸。等到船靠岸了,我和表妹踩著踏板上到船上。我大姑父叫我們到船倉里吃黃鯽魚。因為他們出海在船倉里面做飯吃。鍋里還有一些熬熟了黃鯽魚,我就著一個地瓜干煎餅,吃了一盤。
我大姑父跟船老大嘀咕幾句,船老大就把船上十個銅蟹給我們拿走(其他都是魚)。到家后,我大姑就把蟹子放鍋里煮熟,給我吃一個,其余的都讓我帶到學校,我吃了兩天才吃完。這件事情,我至今難以忘懷。
后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漁船劇增,漁民大多數都是開大輪船到大海里撲撈。人們開發的魚塘、蝦塘、蟹池子在沿海地區到處都是。
養殖的魚蝦蟹,市場上到處都有。價格分雄雌(公母)、大小不等。從八十年代初的一元一斤,現在都翻到十倍百倍,賣20到200元不等。
但是,我們吃蟹子還是經常的。因為,我婆家家族很大,養殖戶好多個,每年到秋天收蟹子的時候,他們都會送好多蟹子給我們。
我們家吃蟹子都放在飯后吃。吃飯的時候,我會跟家人說:“飯不要吃得太飽了,留肚子啃蟹子。”
因為有“蟹過無味”之感。蟹子的味道太鮮美了,吃了它,再吃其他的飯菜就感覺沒有味道了。
還因為,吃蟹子得兩只手并用,方法是:把煮好的蟹子,拿一個剝開蟹殼后,掰下一個大鉗子,用它把蟹殼里面的黃摳出來吃,再把蟹嘴、腮、胃摳下來扔掉,再一掰兩半,露出雪白的蟹肉,用大鉗子把蟹肉摳出來吃。
公蟹子的黃是薄的,母蟹子的黃是軟硬的,有人愛吃公的,有人喜歡吃母的,也可以交換著吃。吃蟹子的場景很愉快,用大鉗子摳蟹肉那個場面很特殊,并不是像有人說的“搖頭晃腦,吃相難看”,其實很溫馨很雅致。
人們對梭子蟹的食用方法可謂花樣百出,不同地區的做法都融入了當地的飲食文化特色。我的家鄉是黃海之濱,吃法有:
1、水煮:習慣說法叫“炸”,一般煮15—20分鐘內即可。
2、清蒸:這是最能體現梭子蟹本味的做法,將鮮活的梭子蟹洗凈后整只清蒸,出鍋后蘸上姜醋汁,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蟹肉的鮮甜,是沿海地區家庭餐桌上的常見菜式。
3、炒蟹股:把梭子蟹切塊,與蔥姜蒜、辣椒等調料一起爆炒,香氣四溢,口感濃郁,適合喜歡重口味的食客,一般是飯店里常見。
4、做蟹渣:即用小的蟹子,去殼、剁去爪子的下半部分,搗碎放鹽腌制(這種保存時間比較長)。
5、深加工:
那些做海產品的商家,會把梭子蟹加工成蟹肉罐頭、蟹醬等產品,便于保存和運輸,讓內陸地區的人們也能品嘗到它的風味。
梭子蟹的風味還與季節密切相關。秋季是梭子蟹最肥美的時候,經過夏季的覓食積累,蟹肉飽滿,蟹黃、蟹膏充足,此時的梭子蟹堪稱“海中黃金”。
在我的家鄉,銅蟹(梭子蟹)不僅是餐桌上的美食,更融入了節慶文化——中秋、國慶前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蟹子,成為許多家庭的傳統,寓意團圓美滿。
啊,銅蟹,你是我海鮮食品中的最愛,你是海洋里的極品!
你的存在,不僅豐富了海洋生態系統,更以獨特的風味成為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讓人們在品嘗鮮味的同時,也感受到大海的遼闊與慷慨。
作者簡介:盧秀蓮,女,網名映日荷花,中共黨員,中學高級職稱,語文教師,市作家協會、贛榆區作家協會會員。現有百余篇文章在《中國鄉村》、《連云港日報》、《贛榆文藝》報刊雜志及孔雀文化、文化佳園、今日頭條、華文原創、蘇北文學等微刊上發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