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有一部紀錄片在臺灣上映,名叫《大同》,英文名是 The Chinese Mayor,主角是中國山西省大同市的市長耿彥波。這片子不是虛構的劇情片,而是實打實的紀錄片,記錄了耿彥波怎么帶著大同搞城市改造。這部電影在臺灣放映時,引起了不少討論,尤其是臺北市長柯文哲看完后說了句“頭皮發(fā)麻”,這話讓人印象深刻。
《大同》由中國導演周浩拍的,2015年在美國的圣丹斯電影節(jié)首映,2016年正式在臺灣上映,還拿下了第52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這片子聚焦的是耿彥波從2008年到2013年當大同市長的日子,核心內容是他怎么搞城市改造,想把大同從一個污染嚴重的工業(yè)城市變成旅游城市。
大同是山西的一個老工業(yè)城市,過去靠煤炭吃飯,空氣差,環(huán)境糟,經濟也卡在那兒動不了。耿彥波上任后,腦子里有個大計劃:重建古城墻,把破舊的老城區(qū)拆了,建新城區(qū),再修一些歷史景點,比如云岡石窟周邊和古寺廟。他覺得這樣能讓大同“活過來”,吸引游客,帶動經濟。這計劃聽起來挺帶勁,但干起來可沒那么簡單。
這部紀錄片很真實,鏡頭跟著耿彥波跑工地、開會、跟老百姓扯皮,啥都拍。耿彥波在片子里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官老爺,他穿著普通衣服,操著一口山西口音,干勁十足,但也壓力山大。他有個口號:“我不是為了當官,我是為了做事。”這話聽著挺實在,也能看出他是個想干點事兒的人。
耿彥波的改造計劃有多大?
耿彥波的計劃不是小打小鬧。他要拆14萬戶,搬走50萬人,這相當于大同三分之一的人口。光想想這數(shù)字就夠嚇人的。具體的工程包括重建明代的城墻,修云岡石窟附近的設施,還要把清真寺、善化寺這些老建筑翻新,總共十大工程,目標是讓大同變回歷史上的“文化名城”。
錢從哪兒來?整個計劃預計要花500億,這比大同五年的財政收入還多。耿彥波的辦法是靠政府掏一部分,再貸款一大筆,還指望以后靠旅游和城市運營賺回來。他拿王家大院舉例子,說那兒一年就賺了2000萬,算下來大同的改造是“穩(wěn)賺不賠”。但這賬不是人人都買賬,有人覺得他是瞎折騰,錢花了不一定收得回來。
這計劃干得轟轟烈烈,但麻煩也不少。拆遷的時候,老百姓不樂意,新房子質量咋樣?搬過去生活行不行?這些問題都擺在面前。耿彥波得親自去勸人,有時候急得不得了。加上政府內部意見也不統(tǒng)一,有人覺得他太激進,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著蛋。
柯文哲是臺北市長,2014年上臺,干事兒也挺務實的。他看完《大同》后說了句“頭皮發(fā)麻”,沒多解釋,但這話讓人挺好奇。他為啥會有這反應?
柯文哲跟耿彥波有點像,都是那種想干實事兒的政治人物。柯文哲上任后搞過不少改革,比如整頓臺北的交通,清理違建,改善城市環(huán)境。他肯定明白耿彥波那種一邊干活一邊挨罵的滋味。
電影里耿彥波面對拆遷戶的抗議、資金的壓力,還有上上下下的質疑,柯文哲可能感同身受,覺得“哎呀,這活兒真不好干”。
還有一層,柯文哲是醫(yī)生出身,腦子清楚,喜歡講邏輯。他看耿彥波這么大的改造計劃,可能一方面佩服這家伙的魄力,一方面又覺得這事兒風險太大,換他自己不一定敢這么干。
耿彥波的做法有點像“賭一把”,贏了是大功一件,輸了就是一堆爛攤子。柯文哲“頭皮發(fā)麻”,可能是既震撼又有點緊張。
臺灣觀眾咋看這部電影?
《大同》在臺灣上映后,反響不小。臺灣人平時對大陸的政治和城市發(fā)展了解不多,這片子讓他們開了眼。
有人覺得耿彥波的思路挺值得學,臺灣有些老城市也需要改造,比如臺北、高雄的老城區(qū),能不能也搞點大動作?但也有人覺得耿彥波太猛了,拆那么多房子,搬那么多人,居民意見咋辦?歷史遺產咋保護?這兩種聲音在網上吵得挺熱鬧。
金馬獎給《大同》最佳紀錄片獎,也讓它在臺灣更有話題性。不少人開始討論大陸的市長咋干活,政府咋運作,跟臺灣有啥不一樣。柯文哲的反應更是火上澆油,大家都想知道這位“柯P”為啥看得頭皮發(fā)麻,是被嚇的還是被震撼的?
在大同當?shù)睾痛箨懫渌胤剑@片子也掀起波瀾。支持耿彥波的人覺得他有膽子有想法,大同過去灰頭土臉,現(xiàn)在好歹有點起色。比如云岡石窟修好了,游客多了,城墻也修得像模像樣,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成績。
有人算賬,說大同的GDP從2008年的600多億漲到2013年的900多億,耿彥波功不可沒。
但反對的聲音也不少。有人說他好大喜功,500億砸下去,債臺高筑,值不值?還有人覺得他太急了,拆遷搞得太猛,老百姓怨氣大,社會穩(wěn)定咋辦?環(huán)保問題也沒解決,大同的空氣還是差。網上有人調侃:“耿市長是想把大同變成‘大工地’吧?”
耿彥波自己后來接受采訪,說拍這部電影是想讓大家看看大同的努力。他覺得城市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兒,得慢慢來,也得大家一起出力。他這話聽著挺誠懇,但也有人覺得他是給自己找臺階下。
周浩是個有想法的導演,他拍《大同》不是為了吹捧誰,也不是為了黑誰。他在采訪里說,想通過這部片子讓大家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一個在快速變化中掙扎的中國。耿彥波的故事只是個切口,背后是大半個中國城市化的問題:發(fā)展快了咋辦?錢不夠咋辦?老百姓不配合咋辦?
周浩拍片子不容易,跟著耿彥波跑了好幾年,工地、會議、拆遷現(xiàn)場都得去,還要面對各種審查和壓力。但他堅持下來了,片子還拿了國際大獎,他自己也挺感慨,說能讓世界看到中國的另一面,值了。
這片子有啥意義?
《大同》不光是個市長干活的故事,它還照出了中國城市化的一堆矛盾。經濟發(fā)展和老百姓生活咋平衡?歷史文化和現(xiàn)代建設咋兼顧?大刀闊斧的改革咋落地?這都是大問題。耿彥波的做法不完美,有人夸有人罵,但至少他干了點事兒,讓人看到了可能性。
在臺灣,這片子還多了一層意思。兩岸平時交流不多,這種紀錄片讓臺灣人看到了大陸的另一面,也讓大家想想自己的城市咋發(fā)展。
耿彥波后來咋樣了?
耿彥波在2013年離開大同,后來調到太原當市長,繼續(xù)搞城市建設。他在大同留下的東西,有人說好有人說壞。比如城墻修好了,但好多地方還是空的,旅游也沒完全火起來。不過大同的變化是實實在在的,至少比以前有點盼頭。
他走后,大同的債務問題也暴露出來,有人說他留了個大坑。但也有人覺得,沒他那幾年的折騰,大同可能還是那個破破爛爛的煤城。功過咋評,可能還得再過幾年看。
柯文哲和耿彥波都是干實事兒的人,但路子不太一樣。柯文哲更穩(wěn),喜歡小步快跑,比如他搞的YouBike、清理違建,都是從細節(jié)入手,慢慢推。耿彥波是大手筆,一上來就搞大工程,氣勢足,但風險也大。柯文哲看耿彥波,可能既有點羨慕,又有點替他捏把汗。
柯文哲在臺北干得也不輕松,政敵多,輿論也吵,但他好歹有臺灣的民主環(huán)境,能慢慢磨。耿彥波在大同沒這條件,他得頂著上頭的壓力,還得自己扛著往前沖。倆人背景不同,干活的方式也不一樣,但那種想把城市搞好的心思,可能是一樣的。
《大同》這部片子挺有嚼頭,它不光講了個市長的故事,還把中國城市化的苦惱擺上了臺面。柯文哲“頭皮發(fā)麻”,可能是看到了耿彥波的拼勁,也可能是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片子在臺灣放映,給了兩岸一個聊天的機會,大家都能想想,城市咋發(fā)展,老百姓咋安頓。
耿彥波不是完人,他的改造計劃有成績也有問題,但他的努力是真格的。城市這東西,不是一天能弄好的,得一步步來。柯文哲也好,耿彥波也好,都是在摸索著往前走,咱們老百姓看著,也就多點理解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