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 年-907)與宋朝(960 年-1279 年)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文化高度繁榮的時期,在此期間花卉意象在詩歌與視覺藝術中都被廣泛使用,是反映時代情感表達與審美轉變的一種重要媒介。
其中,牡丹在唐代的詩與畫中尤為盛行,而在宋代的詞與畫中則是梅花最為流行。然而,在過去的研究中人文學者往往將文學和視覺藝術分別研究,更是缺乏用可量化的方法對其情感演化進行分析。
近日,北京師范大學未來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方向負責人周天歌和團隊借助 BERT 等基于 Transformer 的模型在古典文本分析中展現出強大的“遠距離閱讀”(distance reading)能力,以及可以有效處理大規模的古詩文語料并提取其中細膩的情緒變化的能力,開展了跨媒介(文字與圖像)的研究,驗證了唐宋詩歌與繪畫的情緒變化與歷史政治變遷、社會心理等背景的同頻關系。
圖 | 相關論文(來源:https://arxiv.org/pdf/2505.04785)
在使用 AI 進行情感分析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唐代詩歌中的牡丹意象是以“喜悅”與“憤怒”為主的,反映出盛唐時期的繁華張揚與中后期政治失序所引發的強烈批判情緒,而宋代的梅花則逐漸轉為“悲傷”與“恐懼”的載體,對應了北宋至南宋時期士人群體的情境變遷與內在精神轉向。
同時,繪畫中的花卉形態也能清晰地看到從盛唐到中晚唐的風格流變,以及宋代水墨梅枝在幾個重要歷史時期的不同體現。這種圖文一致的感知趨勢證實了唐宋時期文學與視覺文化之間存在一種情緒驅動的符號演化機制,并與其時代背景深度聯動。這種數據驅動的跨媒介研究框架將文本情感識別與文化史解釋力有效結合,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往人文學科中“定性強、量化弱”的瓶頸,也為跨媒介符號研究與 AI 在文史哲領域的融合提供了易操作的新范式。
圖 | 相關論文中的分析圖片(來源:https://arxiv.org/pdf/2505.
研究團隊希望在未來幾年內,基于這一研究的擴展成果可以賦能具有情緒引導力的歷史文旅產品,嵌入古典詩文教學平臺,并希望其能在嚴肅游戲領域通過詩歌繪畫意象、歷史情境與情緒變化構建多線敘事路徑,實現寓教于游、情感驅動的深度文化傳播。
(來源:https://arxiv.org/pdf/2505.04785)
據了解,這項研究的起點,其實是一場看似偶然的學術對話。周天歌來自藝術與科技交叉領域,長期探索計算機技術與藝術人文的表達與敘事之間的感知連接,而宮帥是一位專注于傳統視覺設計的學者,擅長將歷史中的圖像美學進行系統化的梳理。
圖 | 周天歌(圖左)和宮帥(圖右)(來源:資料圖)
在一次關于“花在中國文化中的象征意義”的討論中,研究團隊都發現了歷史中“牡丹之盛”與“梅花之寒”的感知分歧,卻也在這種分歧使他們不得不猜想如果唐人歌牡丹、宋人詠梅,不僅是趣味與審美的變化,而是歷史情緒真實的反映呢?如果這些詩意圖像背后,其實埋藏著一個可以被量化的文化情緒軌跡呢?令人動容的是,當情感的時間分布圖緩緩出現的時候,研究團隊真的“看到”了千年以前那些影子,也深刻理解到數據承載的不只是信息,更是有溫度的命運與歷史。
而在未來,研究團隊計劃將這項研究拓展為一個更大規模的跨媒介文化數據平臺,用科技搭建真正意義上的感知與歷史文化研究的橋梁。
參考資料:
https://arxiv.org/pdf/2505.0478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