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藥敏報告,你想知道的都在這里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25年06月30日 11:04 重慶
藥物敏感性試驗可以監測細菌對抗藥物的敏感性,為臨床合理用藥、新藥研究、監測耐藥變遷、發現耐藥機制等提供客觀依據。
常見問題
01為什么臨床微生物學實驗室有時候出具的報告只有細菌名,而沒有出具藥敏結果?
目前國內藥敏報告主要參照CLSI M100標準出具藥敏報告。該標準只給出了臨床常見細菌諸如腸桿菌科細菌、非發酵菌、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某些厭氧菌的判讀標準。若鑒定細菌不在該文件范圍內,則無法給出藥敏結果。如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諾卡菌、布魯菌等特殊細菌,需要特殊的培養基或培養條件,而許多實驗室不具備這些條件,因此只能出具細菌名。
盡管只有細菌名稱,但對臨床抗感染治療依然具有指導意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檢驗人員可以盡可能多地向臨床提供該菌相關的知識,如該菌的染色性質(革蘭陽性還是陰性)、球菌還是桿菌、藥敏情況等。
02如何解釋部分抗菌藥物體外敏感試驗的藥物種類與臨床實際使用抗菌藥物種類不一致?
抗菌藥物體外敏感試驗中,由某一藥物的藥敏結果可以“預測”或“指示”其他藥物敏感或耐藥的藥物。若存在這種預測藥或指示藥,則無須加做藥敏試驗。臨床需要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實驗室需向臨床解釋結果。
表1 藥敏試驗常用試驗藥物及代表藥物
試驗藥物
菌種
可被推測的抗菌藥物
苯唑西林/頭孢西丁耐藥
葡萄球菌屬
所有β-內酰胺類,包括酶抑制劑復合劑和碳青霉烯類均耐藥
紅霉素敏感和耐藥
鏈球菌屬
羅紅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地紅霉素敏感和耐藥
氨芐西林敏感
腸球菌屬
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及其與酶抑制劑的復合劑敏感
氨芐西林敏感和耐藥
所有均屬
阿莫西林、巴氨西林、海他西林敏感和耐藥
青霉素敏感
葡萄球菌屬
淋病奈瑟菌
所有青霉素類、β-內酰胺酶抑制劑復合劑、頭孢類、碳青霉烯類敏感
青霉素敏感
腸球菌屬
氨芐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及其與酶抑制劑的復合劑敏感
頭孢噻吩敏感和耐藥
腸桿菌科
頭孢匹林、頭孢拉定、頭孢氨芐、頭孢克羅、頭孢羥氨芐敏感和耐藥
頭孢噻吩/頭孢唑林敏感
腸桿菌科
所有頭孢類均敏感
萘啶酸耐藥
腸桿菌科
所有喹諾酮類耐藥
磺胺異噁唑敏感和耐藥
所有均屬
所有磺胺類敏感和耐藥
四環素敏感
所有菌屬
對多西環素、米諾環素敏感
03如何解釋抗菌藥物在體外敏感試驗顯示敏感,但臨床治療卻無效?
常見原因如下:
①分離株如果是定植菌、污染菌,則無須抗菌藥物治療。治療無效是正常情況。
②患者免疫力、基礎性疾病不改善,臨床治療常無效。
③如果有感染灶未發現或未予清除,單純的抗菌藥物治療可能無效。
④實驗室結果應準確無誤。如果耐藥錯誤判斷為敏感,則治療無效。
⑤“90~60規則”提示,有10%的患者敏感時治療無效。如果臨床統計結果與該規則比較一致,則應該視為正常情況。
⑥藥敏試驗適用于浮游菌感染。如果是生物膜感染,則藥敏試驗不適用。
⑦藥物使用要符合說明書劑量,與CLSI M100等文件劑量一致或更高。低于CLSI M100等文件的劑量建議,則敏感可能無效。
04常見耐藥機制及耐藥表型解讀
細菌耐藥性分為天然耐藥性(intrinsic resistance)和獲得耐藥性(acquired resistance)。
天然耐藥:又稱固然耐藥,是由細菌染色體基因決定、代代相傳,不會改變的,如鏈球菌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天然耐藥。
獲得耐藥:是由于細菌與抗生素接觸后,由質粒介導,可因不再接觸抗菌藥物而消失,也可由質粒將耐藥基因轉移到染色體而代代相傳,成為固有耐藥。
臨床中常見的細菌耐藥機制
細菌耐藥機制
滅活酶
β-內酰胺酶、鈍化酶和修飾酶
專一性
靶位改變
青霉素結合蛋白位點、DNA解旋酶、DNA拓撲異構酶Ⅳ
膜通透性下降
細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膜孔通道蛋白丟失
廣泛性
外排系統
主動外排系統過度表達
臨床中常見的細菌耐藥表型
耐藥表型
耐藥機制
藥敏報告中常見表型
靶點變換
(PBP2a)
金葡菌由mecA基因介導產生PBP2a,與常規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結合能力下降→對所有β-內酰胺類耐藥。
苯唑西林(頭孢西丁) R
膜孔蛋白丟失
(OprD2)
銅綠假單胞菌的OprD2基因缺失或降低→使碳青霉烯類藥物不能進入細菌體內,導致耐藥。但有可能對其他β-內酰胺類依然敏感。
亞胺培南(美羅培南)R
其他β-內酰類 S
β-內酰胺酶
水解青霉素類結構中的β-內酰胺環,使抗菌藥物失去活性→導致耐藥。G+和G-菌均可產生。
青霉素 R
超廣譜β-內酰胺酶
(ESBL)
可以水解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結構中的β-內酰胺環,使抗菌藥物失去活性→導致耐藥。主要由腸桿菌科的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奇異變形桿菌產生,多數可為β內酰胺酶抑制劑(如克拉維酸>他唑巴坦>舒巴坦)所抑制 。
頭孢曲松(頭孢噻肟)R
頭孢菌素酶
(AmpC)
是由染色體或質粒介導的β內酰胺酶,對絕大多數β內酰胺抗生素耐藥。在自然狀態下細菌產酶量很少,但某些細菌如陰溝腸桿菌、弗氏枸櫞酸桿菌等在β內酰胺類抗生素(尤其是頭孢西丁、亞胺培南和克拉維酸)的作用下可大量誘導AmpC酶的產生,對三代頭孢菌素耐藥但對四代頭孢菌素敏感且不被酶抑制劑所抑制。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R
頭孢哌酮舒巴坦 R
頭孢吡肟 S
碳青霉烯酶
常由肺炎克雷伯、大腸桿菌等產生,能夠水解大多數β-內酰胺類藥物包括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常見包括KPC、NDM、OXA-48、IMP等類型
亞胺培南(美羅培南)R
05不同菌屬的藥敏組合及結果解讀
附錄 臨床常見細菌天然耐藥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