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那天,她把手機調成飛行模式,在樓梯間坐了整整兩小時?!?/p>
朋友回憶,30歲的程夏(化名)回到家,第一件事卻是搜索“ALS 病友群”。她想看看,那些比她先被命運按下暫停鍵的人,到底怎樣繼續生活。
三個月里,她讀完了兩百多篇自述、翻爛了十幾個病友群,意外發現:無論年齡、地域、病程長短,那些活得最亮的人,幾乎都共享著三種“愛好”——
一、把日子“寫”下來
阿東,深圳人,已完全失語,靠眼控儀一天寫 3000 字。他說:“碼字,是我的一方凈土?!?/p>
榕榕,成都人,臥床 11 年,用眨眼的方式在公眾號“榕榕有話”更新 230 篇推文,只為讓新病友少踩一次坑。
程夏在屏幕前讀到這些句子時,第一次感到“被理解”。第二天,她開通了自己的公眾號“夏末手記”,第一篇只有 17 個字:
“我還活著,而且今天陽光很好。”
此后,她每天睡前用語音轉文字寫 100 字,半年攢出 3 萬字。她說:“寫作不是勵志,是把恐懼拆成句子,再一句句刪回去?!?/p>
二、把廚房“搬”進屏幕
漸凍癥后期,吞咽會一點點被收回,很多病友卻把“吃”變成精神盛宴。
榕榕無法咀嚼,卻愛看烹飪視頻,“看別人揮刀顛勺,也是一種視覺享受”。
程夏于是給自己定下“云做飯”儀式:每天午餐時間,她固定點開一位云南博主的更新,把屏幕亮度調到最暖,湯汁咕嘟聲當背景音,再慢慢咽下營養糊。
“味覺被剝奪了,就用想象力加餐?!?她甚至把病友群改名為“云端小食堂”,大家輪流分享“今天看了哪道菜”“聞到了什么味”,一張配料表能聊一下午。
三、把遠方“折”進日歷
黛西,秘魯人,眼控儀里最常用的功能是日歷:女兒家長會、丈夫體檢、自己的線上分享,一條不落。
程夏學著用電子日歷把未來涂成彩色:
7 月 15 日,更新一篇《如何向新病友解釋 ALS》;
8 月 2 日,去不了青島,就線上聽一晚海浪直播;
9 月,把媽媽 60 歲生日的全家福 P 成海邊合影。
“以前覺得未來是倒計時,現在覺得它像集郵冊,只要提前設計,就能把沒去過的地方、沒完成的擁抱,提前塞進今天?!?/p>
尾聲
最近一次復診,醫生問程夏:“最近心情怎么樣?”
她把手機遞過去,屏幕上是昨晚寫下的句子:
“疾病拿走了我的肌肉,卻給了我放大鏡——幫我看清哪些事真正值得熱愛。”
那天晚上,她在病友群發了一條語音:
“姐妹們,明天‘云端小食堂’輪到誰放毒?記得提前發配料表,我要把咖喱蟹蓋在米飯上,一口吃到孟買。”
群里瞬間飄滿“舉手”表情。隔著屏幕,她們一起笑了——
身體或許在降溫,靈魂卻仍在開篝火晚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