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一場聚焦住宅小區公共收益管理的專題研討會在南京舉行。現代快報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會議聚焦“住宅小區公共收益法律實務”,由江蘇省大蘇社區治理創新研究院與南京市律師協會聯合主辦。來自法院、政府部門、街道社區、業委會、物業公司及法律專家學者齊聚,圍繞公共收益的權屬、管理、使用及爭議解決等核心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研討會上,江蘇省大蘇社區治理創新研究院黨支部書記王興宏表示,當前住宅小區公共收益管理存在業主組織缺位、收益補貼物業費爭議、業主知情權缺失、資金監管薄弱等問題。這一觀點得到了行業代表的呼應,江蘇省大蘇社區治理創新研究院副院長、無錫市物業管理行業協會會長周華寶進一步表示,法律條款的籠統性、維權成本高昂及監督機制缺失,部分物業合同中,存在將公共收益直接抵扣物業費的情況,導致業主權益受損,應規范對公共收益的運作與操作流程。
對此,南京市秦淮區司法局月牙湖司法所所長莊慶家提出了五點對策:完善制度規范、強化業委會候選人審核、加強基層指導監督、強化社區普法,推動技術創新探索,如使用數字人民幣監管公共收益資金流向。
從法律實踐層面來看,南京市律協物業服務法律專委會委員黨月芳以《南大和園小區追索公共收益案件》為例,從訴訟角度深入剖析了公共收益糾紛中的三大難點:訴訟主體資格認定、時效爭議及車位權屬界定。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代表表示,公共收益的合理分配與使用是此類案件的焦點,尤其是停車費、大修基金等項目的處置規則亟待明確。河海大學法學院教授陳廣華從理論層面提出,需厘清公共收益性質,究竟是屬于商業收益還是經濟補償,避免與物業費混淆,同時要強化對業主知情權的法律保障。
針對上述問題,會議最終達成三項共識:一是明確法律邊界,細化公共收益權屬及管理規范;二是推動治理創新,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資金透明度,完善業委會監督機制;三是凝聚多方合力,呼吁立法、司法、行政與市場主體協作,構建公平可持續的管理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南京市物業服務指導中心行業監管科相關人員透露,針對公共收益管理的規范化,南京市公共收益管理辦法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制定中,相關文件出臺前將廣泛征求社會意見。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楊菁菁 趙丹丹 文/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