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今年7月以來,湖北遭遇了持續性高溫熱浪天氣,度過了1961年以來最熱的7月上旬。監測數據顯示,湖北7月上旬平均氣溫達30.9℃,較常年同期偏高3.7℃。在這種天氣下有什么措施能幫著防暑降溫呢?來看記者在湖北武漢街頭巷尾的觀察。
記者來到湖北省武漢漢口火車站出租車上客的區域,現在武漢市市外的溫度大概是在32℃—33℃左右。但實際上體感的溫度還要更高,站在戶外大概一刻鐘,記者熱得一頭汗。用測溫槍測量室外的地表溫度,看一下,超過了50℃,非常炎熱。
在記者身后的這片區域安裝了遮陽棚,實際上這里降溫的裝置不僅有遮陽棚。如果仔細看,可以看到遮陽棚上面還有安裝了很多噴霧的裝置。通過不間斷噴灑水霧,為漢口火車站出租車上客的區域進行降溫。
走入這片噴霧區域,可以感到降溫的效果非常明顯,這里非常涼爽。測量一下這里的地表溫度,只有不到40攝氏度了。和戶外的地表溫度相比的話,有10多度的溫差,降溫的效果非常明顯。記者從江漢區綜管辦所了解到,像這樣的噴霧裝置開啟的時間是從早7時到晚7時。當然,這個時間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如果是晚上天黑以后,氣溫依然十分炎熱,還有很多旅客要進出站,噴霧裝置開放的時間也會相應延長。
除此之外,在這里還有一個志愿者服務崗亭,崗亭里面免費向旅客發放像一些防暑降溫的藥品,還有冰鎮的飲料,為旅客送去一片清涼。
噴霧降溫的方式不僅在車站,武漢市每天還會派出多臺霧炮車,在城區道路上通過“霧炮灑水”的組合式機械化作業,著力加大灑水抑塵、噴霧降溫的工作力度,道路和車輛“解暑降溫”。
除了人需要降溫,這幾天,武漢市動物園也開啟了“清涼模式”,為動物們打造舒適清涼的環境。
天津:科學生態系統為城市開“涼”方
在一些城市,人們還會從建筑環境系統設計層面尋求應對高溫的解決方案。在天津濱海新區的中新天津生態城,人們通過構建水、綠地與建筑一體化的生態格局,實現了區域整體溫度的降低。
通過局部區域的整體規劃和設計,真的能夠為炎熱夏季中的區域小環境帶來一絲清涼嗎?記者分出兩路人馬,一路在天津市的河北區,一路在中新天津生態城。首先通過專業設備的熱成像功能,測量同一時間、同一特征環境區域,包括樓體、公園、水面在內的這片區域,進行熱成像測溫。測溫結果顯示,天津的中心城區最高為55.3℃,最低為27.3℃,而中新天津生態城最高為52℃,最低為17.4℃。
再來看看樓體,這座建筑上空各個位置測量的溫度均超過40℃,遠比市區60℃的樓體溫度低。像這樣的建筑里面是怎么運轉的,溫度是怎么降下來的?再去里面一探究竟。
記者來到的地方就是剛才從熱成像圖上看到的中新天津生態城的不動產登記服務中心,這里也是天津首個零碳的建筑。從直觀上看,大家看到鋪設了很多太陽能光伏板,總面積達到了2200平米,還有一系列看不到的節能設備、節能系統,共同作用實現更多減碳。
專家介紹,傳統的空調形式是把熱量排到室外空氣中,因為能量是守恒的,室內涼快了室外就需熱量換出去。所以,這個項目是把熱量排到地下,存在地下的熱量,冬天可以取出來用于采暖。
不僅僅是這座樓,在中新天津生態城內,綠色建筑比例達100%標準。空調不散熱的同時“大自然的空調”也就是植被更像一把遮陽傘有效攔截太陽輻射熱量,最高攔截率高達90%。目前,已建成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園40座,居民從小區只要步行5分鐘就能到達公園。
除了節能建筑和綠化園林之外,水把熱量帶走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在中新天津生態城范圍內,包括溪、河、湖、灣、海五大水系連通在一起,長度達到43公里。這么大的水循環系統不僅美化了環境,同時也帶走大量的熱量,加之之前的綠化面積,中心生態城實現了50%的藍綠空間比。
試想一座城市,水系和植被占到了一半,再有一趟“過堂風”,該有多清爽。生態城以靜湖和薊運河故道圍合區域作為降溫“綠核”,結合靜湖周邊湖岸景觀,形成城市大片開敞空間;連通綠地廊道、濱河景觀帶、生態谷,建成65.5公里的通風廊道,構建降溫“綠脈”,讓自然風在城市內來去自由,以達到夏天降溫的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