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財政部發(fā)布《關于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wěn)健投資 進一步加強國有商業(yè)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的通知》,推動保險資金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機制。其中,對凈資產(chǎn)收益率和資本保值增值率這兩大指標的評價,三年、五年的長周期考核權重提升至70%。
一年多前,財政部也曾印發(fā)“長周期考核”通知,開啟了險資長短結合的考核方式,凈資產(chǎn)收益率的“當年”和“三年”比重,各占50%。此次“更進一步”,將時間拉長,將權重增加,“長周期”更加名副其實。
今年1月,中央金融辦等六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了《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大型險企每年新增保費的30%,要投向A股。作為“長錢長投”的代表,頂層設計之下,險資入市的各種配套執(zhí)行政策正逐步到位。
長周期考核之于險資決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加大在資本市場權益投資比例和加大對科技企業(yè)長期資金支持,都是人們期待出現(xiàn)的變化。
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是國家既定戰(zhàn)略方向。相較其他中長期資金,險資不僅擁有規(guī)模優(yōu)勢,同時還擁有久期優(yōu)勢,跨周期和逆周期能力更勝一籌。因此,循著國家大勢,險資若能乘勢而上,既能事倍功半,也能一舉突破既有市場窠臼。
生逢其時!
長周期考核,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降低險資對短期業(yè)績波動的焦慮,增加長期投資,從而使收益曲線更加平滑。從長期來看,收益總是高于短期的,只是囿于各種情況,個人或機構,往往都拿不住。
在險資入市的大背景下,自去年以來險資接近40次的舉牌,便不令人意外了。
事實上,本輪險資舉牌潮,既是響應監(jiān)管對于險資充當耐心資本和“壓艙石”的號召,同時也是合乎市場理性的選擇,被舉牌的多是銀行股等具有高股息特征的標的,顯然是應對低利率環(huán)境以及利差損風險的“市場正確”。
低利率勢大力沉,并且低利率預期還在不斷形成之中。無論是銀行存款利率還是國債收益率,都在持續(xù)走低。銀行陷入凈息差的煎熬之中,保險則全力預防“利差損”和“費差損”的風險,利率和費率進入下降通道。
對保險產(chǎn)品而言,負債端“不可諫”,投資端“猶可追”,前者受制于整個利率環(huán)境,必須同頻共振,而不能僥幸套利;后者則可以突破某種程度的“資產(chǎn)荒”,通過做厚長期收益的方式,消弭利差損的風險。這也是為什么本輪險資舉牌“蔚為壯觀”的原因,因為高股息和穩(wěn)定分紅的長期現(xiàn)金流,以時間換空間,保證了投資端的資產(chǎn)配置需求。
長錢時代?
險資舉牌潮只是“長錢長投”的一個切片,折射出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市場和政策之變。新的市場環(huán)境和政策環(huán)境共同塑造了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底層邏輯,包括低利率、提振資本市場、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等等。
每一次變革都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對于此前“快進快出”思維盛行的A股,要接受“長錢思維”需要過程,并在不斷改變和強化中形成新的共識和預期。險資的角色,就是這變量之一。當險資不斷強化長期機構投資者的作用,著眼于更長期的資產(chǎn)增值和回報,穩(wěn)定市場預期和引導理性投資,就能給資本市場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當然,長期投資者必然也要承擔風險,長期投資并不意味著細水長流和歲月靜好,市場瞬息萬變,有可能長期挨不過周期,投資變成了壞賬。但這并不是對“長期”因噎廢食的理由。
全世界的地緣、貿(mào)易和市場正在經(jīng)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可認知的風險越來越大,而這個時候,無論是政策還是市場,或者二者兼而有之,需要提供長期主義的環(huán)境,需要提供“長錢”的支持,對沖日益濃烈的觀望和躺平情緒。
“長錢長投”任重道遠,但險資可以闖出一條路來,為資本市場和科創(chuàng)市場注入“長錢基因”。既要服務國家戰(zhàn)略,也要獲得盈利回報,還要改變市場文化和心態(tài),當一個事既要也要還要的時候,考驗的不是段子手的水平,而是改革者智慧和企業(yè)家精神。
撰文:玖亓校長
編輯:一諾
設計:曉瀅
校對:安文
審核:曦曦
出品:新時代保險研究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