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篇樸素到沒有一個華麗辭藻的“非考場作文”,卻在網上火得不得了。
它沒有引用《紅樓夢》,沒有套用金句結構,沒有高考作文里的“開頭三問,結尾金句”。
但就是這篇作文,讓人民日報都轉發了,還點名評價:“真實情感最打動人。”
一夜之間,700萬+點贊,萬人評論。
不是因為文筆多高,而是因為——它太真了。
一個60多歲的農民工,在工地寫下了一篇“爆款高考作文”
事情發生在7月9日,山西太原古交市。
一位短視頻博主“慕七七”在街頭搞了個互動活動:寫高考作文就送1000塊。
很多人拿了100元答題費就走了,畢竟,寫作文這事兒——誰還認真?
可一位60多歲的大爺卻坐了下來。
他穿著工地反光背心,滿臉褶子和汗水,抽到的題目是:《我的母親》。
他沒立刻動筆,而是抬頭沉默了許久。
拍攝者沒有催他,而是陪他聊起了天。
大爺慢慢說起母親一生的辛勞:
她是怎樣撐起一個家,是怎樣省吃儉用、粗布衣裳過了一輩子;
她從沒進過高鐵站,也沒用過智能手機,甚至一輩子都沒出過村。
說著說著,大爺眼圈紅了。
他提筆寫下這段話:
“母親生前沒有手機,沒有銀行卡,甚至沒有照片留給我們, 她像空氣一樣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等她走了,才發現這空氣沒了人會窒息。”
就這一句,把無數網友看哭了。
沒有華麗辭藻,卻字字戳心;沒有技巧結構,卻句句帶淚
這篇作文,沒有任何文采加持,但從頭到尾,只有兩個字:真情。
- 沒有什么“母愛如海”“潤物無聲”的大詞;
- 沒有“我從她身上學會了責任與擔當”的模板句;
- 有的只是一個普通打工人回憶母親的樸素筆觸。
他寫自己曾誤會過母親的嘮叨、埋怨過她的節儉,
可等母親去世之后,才發現那些“絮叨”,竟是他余生最深的懷念。
他沒有引用名人名言,卻說出了千萬人心中不敢說的悔意:
“我以前總說她煩,現在她不煩了,我卻無處可去了。”
這樣一段話,比任何技巧都更能打動人心。
為什么我們被一個農民工的作文打動?因為他寫出了我們的母親
你發現沒?
現在很多作文,很“高大上”,很“有格局”——但看完就忘了。
反而是這篇粗糙、笨拙、不通順的作文,讓人想起自己的媽媽。
你小時候有沒有:
- 抱怨過媽媽做的飯太咸、太油、不合胃口;
- 嫌她話多、管得寬、總跟在你屁股后頭嘮叨;
- 一邊逃離她的世界,一邊對她的關心翻白眼;
可當你一個人深夜坐車回家,突然發現她還在門口等燈亮;
當你忙到凌晨,收到她一句“早點睡”的語音時,眼淚突然就掉下來了。
我們不是不愛媽媽,我們只是把她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了太久。
“她連照片都沒留下”,卻成了最打動人的文字
很多人都說:這位農民工大爺,打破了大家對“文學”和“表達”的刻板印象。
他不是作家、也不是知識分子,他甚至連“高考”都沒參加過。
可就是他,寫下了2025年最讓人感動的“高考作文”。
你知道最諷刺的是啥嗎?
我們寫《我的母親》,總要套點“魯迅”“朱自清”“名人母子情”。
而他寫母親,靠的只有一支筆和一顆心。
他不懂套路,卻寫出了套路無法替代的真摯; 他不識結構,卻寫出了直擊靈魂的力量。
有網友評論得特別好:
“昨天讀《背影》不懂,如今看大爺文章淚流滿面。”
真正打動人心的,不是文采,而是真情
為什么人民日報都要轉發這篇文章?
因為這才是真正的國民情感共鳴。
這篇文章里:
沒有雞湯,但充滿熱淚;
沒有炫技,卻句句扎心;
沒有高分結構,卻被全網點贊700萬;
而很多“有技巧”的作文、包裝精美的短視頻,明明情緒充沛,卻無人記住。
為什么?
因為它們缺了“真”。
真正有力量的文字,是從真實生活中挖出來的,是從苦難里淬煉出來的。
它不會立刻讓你點贊,但一定會讓你記得很久。
結語:苦難,是文學的土壤;真情,是文字的根系
那個寫下《我的母親》的大爺,如今還在工地干活。
他沒上大學,也不靠寫作吃飯,他只是寫了母親的故事。
可就是這篇故事,讓人想起自己的媽媽,想起被我們忽略已久的溫柔。
送給每一個想媽媽的人。
不是你變冷了,是你活得太忙;不是你不懂愛,是你說出口的機會太少。
愿我們都別再等到她不在了,才想起她的好。
——愿你今后每次聽到嘮叨,不再煩,而是想起大爺那句扎心的話:
“她不煩了,我卻再也聽不到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