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幾期,我們和大家分享了籽料的皮色、玉質,以及如何分辨真假籽料。今天,我們將直面籽料的“不完美”。昆侖山下的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用億萬年時光打磨籽料,賦予其斑斕的皮色和溫潤玉質的同時,也留下了綹裂、棉絮、水線、僵等天然印記。這些被俗稱為“瑕疵”的特征,究竟是缺陷還是有其獨有的價值?本期讓我們讀懂瑕疵背后的真相。
添福玉器穆穰:這是玉石行業流傳很廣的一句話。你試想當山料從幾千米的昆侖山上崩落河床,又在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中被湍流裹挾砂石歷經億萬年沖刷碰撞,怎能不留下綹裂等各種瑕疵?即使看上去近乎完美的料子,打燈一看,也會發現各種小問題。所以,完美無缺的籽料幾乎很難找到,有裂是再正常不過了。瑕疵是大自然留給每一塊和田籽料獨一無二的印記,接受瑕疵才能真正感受到和田籽料的天然美。
添福玉器穆穰:和田籽料的瑕疵種類繁多,其中最常見的應該就是裂、棉、水線和僵這幾種了。
裂是玉石內部或表面的裂紋,是籽料比較常見,也是最需要警惕的瑕疵,我們可以理解為它是“歲月的傷疤“。裂紋有大有小,有深有淺。有的裂紋靠近玉石邊緣且較淺的,后期可以通過打磨去掉;但如果裂紋貫穿玉石內部,那影響就比較大了,有的裂還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擴展。
因此在挑選時,要注意觀察裂紋的走向、深淺、位置以及是否影響玉石的整體結構,不能因為有裂就完全否定一塊籽料的價值。
棉是籽料中常見的白色絮狀物質,看起來像“玉肉里的云朵”。在籽料的形成過程中,一些微小的雜質或氣泡被困在了玉石內部,就變成了棉絮,它是籽料形成過程中幾乎無法避免的。在強光照射下,棉會更加清晰可見,它們分布在玉石的表面或內部,形狀各異,呈團狀、點狀或霧狀。棉的分布數量、形態、位置決定其美觀度。
如果棉點呈零星分布或位于淺表層,經加工后對成品美觀度影響甚微;如果棉點密集深嵌玉肉肌理,那就會顯著降低玉料純凈度。當然,也有通過俏雕來化解的,比如利用棉點模擬冬日飄雪的“雪花棉”。
水線是籽料內部一條透明的脈絡,顏色通常比周圍玉質淺一些。它是玉石在形成過程中受擠壓而成的。擠壓讓玉石的密度變大,當料子緊到一定程度就容易產生水線,所以有水線的料子細膩度一般都不會太差。
水線對玉料的影響需要結合其分布位置和可見度綜合分析。分布于玉料邊緣區域且肉眼不易察覺的水線,對整體玉料的影響并不大,反而是天然的“防偽標識”。但是貫穿性水線則需要謹慎考慮此塊玉料的用途,若要用于做雕刻件,那就要看是否會影響到雕刻的核心部位。
僵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籽料的圍巖部分,通俗點來說就是籽料在山料階段是靠近山體外表的部分崩落形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未玉化的透閃石混合物或其他礦物質,與玉石的成分不太一樣,是和田玉的“配料”。
要更好理解僵,就得講到僵的成因。僵的成因有很多種,通常是玉中的氧化鈣析出愈合形成。在和田玉的形成過程中,由于吸收了鈣鎂質圍巖中的鈣和鎂,玉料的白度就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如果吸收的鈣過多,就會被微晶體所析出,形成僵。這也是為什么通常帶僵的籽料白度都較好的原因。
僵對籽料價值的影響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但“僵邊出好肉“的情況,確實有發生。僵的多少和位置分布都能決定其影響力大小,如果僵的分布較少且位置巧妙,也可以被設計成作品的一部分,形成獨特的藝術效果。
添福玉器穆穰:瑕疵是籽料的天然身份證,也是大自然賦予的獨特印記,每一處瑕疵都記錄著籽料的生命歷程。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原籽雕刻件的皮表都留著淺淺的皮裂,就是為了保證籽料的原汁原味。
另外,還有很多大師級雕工能將瑕疵轉化為藝術表達,讓瑕疵成為作品中的亮點。比如將點點棉絮轉化成漫天飄雪,利用水線雕刻出一條河流,將裂紋化作舞者的裙擺等。學會欣賞“化瑕為瑜”的智慧,方得玩玉真諦。
對于瑕疵我們秉持“包容+警惕”的原則,只要瑕疵在可接受范圍內,不影響玉石的使用和欣賞價值,就可以放心選擇。
籽料的瑕疵,是昆侖風雪與玉龍河水共同譜寫的自然史詩。它提醒我們:真正的美并非無瑕的蒼白,而是歲月沉淀的真實。愛玉當如愛人,接納其天然的不完美,方見其靈魂深處的光華。
添福玉器【每周一堂玉器課】將持續為您帶來專業、實用的和田玉知識及中國玉文化,誠邀您持續關注!與創始人穆穰一同,溯源昆侖玉脈,揭開美玉奧秘,收藏傳世福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