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起,綿陽大部地區將迎入汛以來最強降雨。涪江兩岸的稻田正抽穗,這場雨來得巧還是險?老把式蹲田埂吧嗒旱煙:“芒種雨多谷滿倉,老祖宗的話穩當。
”新農戶手機劃拉實時云圖:“雷達回波顯示,局部小時雨強超30毫米。
”綿陽是四川第二大水稻產區,去年暴雨讓三臺縣3.2萬畝稻田受災。
今年不一樣了,科技城的氣象站多了12個,田邊裝了土壤濕度傳感器。“以前看云識天氣,現在手機能查未來2小時雨量。”新橋鎮種糧大戶王哥說。
可老周頭不信邪:“我種了40年地,哪回‘螞蟻搬家蛇過道’沒準過?”鎮農技站李站長急得直搓手:“農諺是經驗,科技是細化,倆得搭著用!
”未來五天,江油、安州等地累計雨量或超150毫米,稻瘟病風險陡增。農業局發通知:雨后48小時內噴藥,無人機隊已在新皂鎮待命。
去年豐谷鎮用無人機噴藥,病害率比人工防的低18%,這數據讓老把式動了心。“明早去鎮上領藥,順道看看那無人機咋飛。
”老周頭把煙桿往褲腰一別。
綿陽人骨子里的“精”又冒頭了:農諺寫在竹煙桿上,科技裝在智能手機里。
“像當年算原子彈數據,現在算雨量、算噴藥時間,都是要精準。”九院退休的張叔笑。涪江邊的米粉店熱鬧了,老板端著紅湯米粉:“這雨下透了,新米出來肯定香!
”有人擔心:“雨太大沖了田埂咋辦?
”有人樂呵:“正好給冬小麥地蓄點水。”農科院數據:合理應對的話,今年綿陽水稻單產或比去年漲2%。“老經驗是根,新科技是枝,根壯枝繁才能結好果。
”李站長拍著傳感器說。后天雨落時,田埂上該是另一番景象:有人舉著傳統量雨筒,有人盯著手機預警。
你說農諺過時?還是科技太玄?
評論區聊聊你老家咋應對暴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