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梅日撞上小暑后第一個未日。老傳統里,7月13日是出梅正日子。
可實際情況有點擰巴——多地6月底就放晴。
氣象意義出梅比老規矩早了小半個月。算早出梅還是晚?得看傳統和現實咋對。
按老黃歷,7月13日算偏晚出梅日。
但雨水早停,實際算“早出梅”沒跑。農諺說“早出梅旱死牛,晚出梅雨不愁”。這話啥意思?
梅雨季早結束,后面容易旱。田地里水少,莊稼干巴,耕牛都難尋水喝。
反之梅雨季長,雨水足,莊稼喝飽不怕曬。今年實際出梅早,農民得留個心眼。
入梅時間也有講究,芒種后第一個丙日算。今年芒種次日6月6日,正好是丙午日。
入梅到出梅,整整38天,雨下得不算短。可雨下得久,未必和實際下雨天數對得上。上海、武漢、長沙,出梅時間更提前。
上海往年平均6月19日入梅,今年早12天。但出梅呢?上海7月5日前后,比傳統早8天。
武漢、長沙7月4日,浙江西部7月3日。南北氣候不同,出梅時間差得有點多。
老祖宗總結的農諺,有道理但別死摳。“早入梅,梅雨多;晚入梅,旱斷河”——今年入梅早。
可實際雨水多不多?還得看天給不給面。雨水多是寶,泡久了根爛,莊稼也遭罪。
“芒種雨,貴如油”,雨來得及時,莊稼長得壯。
但水多了“水多傷根”,排澇得趕緊弄。
農諺是經驗,科學預報才是“主心骨”。今年出梅早,未來幾天高溫少雨概率大。
玉米抽穗、水稻灌漿,最需要水的時候。要是旱起來,減產風險可不小。
咋辦?多盯氣象預報,該澆水時別偷懶。水庫、塘壩提前蓄水,有備才能無患。
老話說“看天種地”,現在得“看預報種地”。農諺是參考,科學指導更穩當。
最終天氣咋變?還得聽權威發布的準信。
別光信老說法,該防旱時別猶豫。關注當地農技站,有問題早問早解決。出梅不是結束,是另一場“戰斗”的開始。
高溫、干旱,都是莊稼的“攔路虎”。
提前準備,才能守住秋后的糧袋子。未來幾天天氣咋走?
多刷氣象APP最實在。
農諺有道理,但科學更靠譜。種莊稼不容易,多操點心總沒錯。您家地里準備得咋樣?
評論區聊聊。注:具體天氣以當地最新預報為準,農諺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