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清晨,廣州市增城區荔湖街道東林果業園內,陽光穿透林間薄霧。500余畝的荔枝園里,已是一派繁忙景象。采摘區,游客手中的果筐很快被桂味、仙進奉等品種的荔枝鮮果裝滿;分揀區,10多名村民正麻利地將荔枝歸類裝箱,通過園內駐點的快遞服務直發全國。
廣州市東林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鏡超介紹,今年東林果業園產量預計約60萬斤,是去年的2倍。“游客采摘后可直接帶走或現場寄出。我們與京東快遞、順豐速運合作打造的‘枝頭直發’模式,確保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消費者能在48小時內品嘗到新鮮荔枝。”劉鏡超說。
東林果業園是增城區荔枝產業蓬勃發展的縮影。目前,增城區荔枝種植面積已達20萬畝,優質品種16.3萬畝,優質率超81%。增城區荔枝種植專家張湛輝介紹,為保障品質與產量,從今年2月起,技術團隊便持續為果農舉辦管理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累計開展培訓16期,覆蓋1500余人次,發放技術資料超1.8萬份,全方位提升區域荔枝生產管理水平。
科技賦能為品質提供了硬支撐。廣州市東林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劉漢輝表示,園區在傳承傳統種植技術的同時,積極引入現代化農業設備。自2021年起,無人機作業的應用使植保效率大幅躍升,一夜可覆蓋200畝;田頭預冷小站的啟用,有效延長了果品保鮮期。
增城區的“東林模式”正迅速輻射周邊村落,帶動三四千畝果園邁向標準化、現代化。許多村民通過參與果園的分揀、包裝等環節,日收入可達120元至200元。“村民勤勞肯干,加上穩定的技術支撐和區域品牌效應,即使面對大小年或天氣波動,也能保持較高的產量和穩定的銷量。”劉鏡超說。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今年廣東省荔枝栽培面積約420萬畝,產量較2024年預計增產約三成,優質品種率提升至75%。白糖罌、妃子笑、桂味、糯米糍等傳統名種種植面積占比超60%,嶺豐糯、仙進奉、觀音綠、井崗紅糯等優新品種占比約15%。受前期氣候影響,今年荔枝成熟期普遍較往年推遲5天至7天,晚熟品種目前正值采收和銷售高峰期。
荔枝味美但非常容易變質。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寫道:“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全產業鏈的深化發展是廣東荔枝“走得更遠”的關鍵。廣東積極推進冷鏈保鮮技術和精深加工,超低溫凍眠鎖鮮技術可將荔枝在凍藏1年后解凍,其外觀、口感與鮮果幾乎沒有差別,實現“從一日色變到一年常鮮”;HPP超高壓滅菌技術賦予了荔枝濃縮汁、清汁更長的貨架期;省級農產品加工中試平臺和“一庫一單”技術成果庫,為企業提供了中試和轉化支持;廣州酒家、王老吉、喜茶等品牌紛紛推出“荔枝+”產品,豐富了消費場景。
為夯實“最先一公里”,廣東省已新建1700余個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依托AI與低空技術,完成對2萬余畝核心產區“一樹一碼”數字化管理,為40余萬株優質荔枝樹賦予電子“身份證”,實現產銷對接的透明化、智能化。
營銷創新舉措同樣層出不窮。“媒體+”創意營銷矩陣、網絡達人及10萬村播同步發力,“廣東荔枝全球品鮮嘉年華”線上線下聯動掀起消費熱潮;“我在廣東有棵荔枝樹”遠程認購項目吸引不少京津冀等地的消費者線上參與栽種、采摘;“南品北上”“北品南下”策略下,電商、直播與傳統商超協同,在重點市場開展系列推介活動。
在文化賦能方面,電視劇《長安的荔枝》的播出,帶動觀眾“邊追劇邊吃荔枝”。廣東農業農村部門聯合文旅部門,推出“影視+文旅+新消費”聯動項目,打造“長安荔枝”“高考季高粽”“荔枝文創”等場景營銷,讓荔枝從舌尖上的美味升華為承載嶺南風物的文化符號。(經濟日報記者 喻 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