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牛小曼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楊柳】“我們希望通過動畫電影展現豐富多彩的聊齋世界,傳遞中華文化最根本的價值觀和哲學思考。”由追光動畫出品的動畫電影《聊齋:蘭若寺》12日上映,截至13日9時,票房突破2600萬元人民幣。該片改編自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蒲松齡夜探蘭若寺為引,上演《嶗山道士》《蓮花公主》《聶小倩》《畫皮》《魯公女》等經典故事。近日,《聊齋:蘭若寺》制片人宋依依,導演崔月梅、劉源、謝君偉、鄒靖、黃鶴宇、劉一林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分享影片4年創作歷程中的幕后故事。
《聊齋:蘭若寺》劇照
蒲松齡和五個故事
2023年暑期,追光動畫“新文化”系列首部作品《長安三萬里》用168分鐘詮釋盛唐文化,取得18.24億元票房,成為國產動畫電影在文化表達與市場接受度上的雙重標桿。該系列第二部作品《聊齋:蘭若寺》同樣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創新,在上映前就引發觀眾期待。從文學到影視,《聊齋志異》中的故事早已深入國人記憶。
談及改編這一IP的原因,謝君偉表示:“《聊齋志異》中不僅有我們熟知的志怪故事,更蘊含著蒲松齡對那個時代的思考,有歌頌、有贊揚、有諷刺,構建出天馬行空的世界,這和動畫電影的表達方式非常契合。我們對每個故事都做出貼近當下的改編,想帶領觀眾打開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在選擇呈現形式時,主創團隊決定沿用《聊齋志異》原著“故事集”的形式,盡可能還原原作精華。影片采用“1+5”的敘事方式,以書生蒲松齡夜宿蘭若寺為開端,設計出他被蛤蟆與烏龜兩只精怪抓至古井底,被迫評判故事好壞的情節。
宋依依分享稱,要從原著近500個故事中甄選,主創團隊希望做到“原汁原味又帶有新意,并在情感上形成遞進關系”。從《嶗山道士》的詼諧幽默到《蓮花公主》的如夢似幻,從《聶小倩》的亂世奇情到《畫皮》的凄美哀婉,再以《魯公女》中至情至性的愛戀收尾,影片探討了“見貪心、見真心、見亂世情、見夫妻情、見生死情”等不同主題。
面對多個故事、跨越時空的敘事挑戰,主創團隊設置了“蘭若寺”這一空間錨點——蘭若寺象征華夏大地,不同年代的故事都發生在這片土地上,樹和老井則相當于故事的見證者。劉一林進一步解讀稱,“蒲松齡一角提供了將故事串聯起來的外部視角,影片通過他與井中烏龜、蛤蟆的喜劇互動成為轉場樞紐,幫助觀眾從上一段情節抽離,再迅速投入下一個篇章中。井下就像是IMAX影院,觀眾可以代入任意視角,用他們的眼睛去品味每個故事”。
“兩三百人畫一幅畫”
《聊齋:蘭若寺》不僅在敘事上采用篇章形式,還首次在一部動畫電影中融合六種風格迥異的視覺形式。在統一的國風體系下,主創按照情感遞進為每個篇章量身定制風格,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
承擔“開篇點題”作用的《嶗山道士》選用了毛氈風格。崔月梅回憶說,拿到劇本時,主創團隊便開始思考如何用現代技術和審美講述經典,“毛氈是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遺藝術,是中華文化的一種獨特表現形式,其質感也與第一篇章柔和、輕松的調性契合。”除角色的眼球、口腔等少數部位外,該篇所有可見元素幾乎均為毛氈材質。如主角王承施展“穿墻術”時,毛發拉扯、粘滯效果要真實可感;被藤條抽打時,臉上還會抽打出一些毛。“僅15分鐘左右的時長,其毛發渲染量就達到了傳統長片動畫的級別”。
側重家庭情感的《畫皮》畫風克制內斂。主創以宋畫為參考,通過對稱構圖、大量留白與折枝式構圖,營造中式意境。劉一林介紹稱,“我們參考古代線描和仕女圖來設計角色,表演動作融入戲曲中花旦和閨門旦的特色,場景設計參考明代古建筑群,采用古畫的黃調和褪色感。”視覺風格的突破也帶來技術難題,黃鶴宇坦言,單純靠工業化手段很難還原出古典美感,片中許多顏色搭配和構圖技法都需要人手動調整,“像兩三百人一起畫一幅畫”。
在其他篇章中,主創團隊也面臨不同挑戰。宋依依分享稱,《蓮花公主》的場景建筑參考福建土樓結構、融合蜂巢意象,還需解決主角飛行帶來的裙擺結構、翅膀頻率和視角等問題。《聶小倩》為打造濃郁的色調,在前期階段便開始繪制光影布局。《魯公女》雖回歸追光動畫較為熟悉的風格,但也在天空等場景中加入了手繪,制作體量是所有單元之最。此外,作為整部影片承上啟下的“井下故事”亦不輕松,“烏龜與蛤蟆既要符合精怪設定,又要與人類角色自然互動”。
“中華大地上的故事從未間斷”
追光動畫“新文化”系列聚焦中國傳統文化,旨在通過現代動畫電影手段,將中華文明的底蘊轉化為具象表達。作為該系列第二部作品,《聊齋:蘭若寺》制作周期長達4年,是追光動畫目前為止制作規模最大、主創人數最多的電影。“剛接到這個項目時,我內心只有兩個字——刺激,這是我加入追光動畫11年來經歷過最復雜的項目。”宋依依說,“我們當然也會擔心,但如果總是選擇安全的路徑,那就不會有突破,我們希望給國產動畫市場帶來新鮮的血液。只要作品能和觀眾更好地相見,任何難點都能跨越。”
謝君偉回憶稱,4年中不僅有主創之間良性的“暗暗較勁”,更是一次集體創作的“極致體驗”,“雖然每個篇章有各自的主題,但我們希望最終傳達一個共同的核心——中華大地上的故事,從未間斷,仍在傳承”。在劉源看來,中國“志怪文化”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土壤,彰顯著中國人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而在奇幻的想象之上,又承載人心、世情和美好愿望。“我們希望通過動畫電影展現豐富多彩的聊齋世界,傳遞中華文化最根本的價值觀和哲學思考。”鄒靖補充說。
如今,國產動畫電影已成為重要的文化出海傳播方式之一。從《白蛇:緣起》《白蛇2:青蛇劫起》到《長安三萬里》,追光動畫每部作品問世后都會嘗試打開海外市場。宋依依透露,《聊齋:蘭若寺》也將延續一貫的海外布局思路,團隊正在洽談發行合作相關工作,加速推進海外上映。主創希望《聊齋:蘭若寺》能以現代視聽手法打開一扇窗,向更多觀眾呈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妙與魅力,“這些故事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它們是中華文化精髓的一部分。我們繼承并傳承這些故事,就像一樹一井見證了過去,也將見證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