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小草改變世界,一枚銀針聯通中西,一縷藥香穿越古今……中醫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此次,魯中晨報帳篷醫療隊千里奔赴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簡稱石柱縣),因中醫與石柱縣的鄉鎮衛生院結下深厚情誼。
“麻煩問一下,你們回淄博了嗎?我們的中草藥都準備好了!”電話中的聲音,熱切又忐忑。
這是中益鄉衛生院副院長汪秋月的聲音。
得知魯中晨報帳篷醫療隊尚未離開石柱縣,汪秋月的聲音激動、興奮起來,“宋院長明天有空嗎?我們按照宋院長留下的配方買來了中藥材,他能來教我們熬制消炎鎮痛的膏藥嗎?鄒影大夫也能一起來,教我們中醫科的醫生護士行針嗎?”她一口氣把訴求說完,生怕聽到拒絕的聲音。
淄博高新華庚醫院宋振峰院長和中醫科大夫鄒影欣然同意。于是,就有了魯中晨報帳篷醫療隊重返中益之行。
再返中益 傳授“秘籍”
7月11日一早,魯中晨報帳篷醫療隊再次來到石柱縣中益鄉衛生院。
中益鄉海拔在800米至1700米之間,戶籍人口8100余人,常住人口不足4000人。長期爬坡過坎,加上氣候潮濕,這里的鄉親們患有腰腿疼痛疾病的不在少數。此外,山路陡峭,鄉親們稍有不慎摔傷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因此,中益鄉衛生院在發展中醫的過程中,對針灸等中醫診療技術非常渴求,對消炎鎮痛類膏藥的需求量也很大。“此前,我們醫院沒有消炎鎮痛類膏藥。宋院長給我們寫下消炎鎮痛膏藥的配方時,我們非常激動也非常感激,立馬就派人去采買中藥材。”汪秋月說。
淄博高新華庚醫院的醫療團隊一下車,立馬分成了兩組,宋振峰前往食堂,傳授膏藥的熬制方法;鄒影前往中醫診療室,教授針灸技巧。
食堂里,早已備下了大鐵鍋、長木棍、中藥材等熬制膏藥必備的物品,汪秋月專門安排學中醫學的李雯靜大夫,跟著宋振峰學習,擔心在熬制過程中漏掉哪個細節,她用手機全程進行錄像。
“這些中草藥的配比一定要準確,一絲一毫都不能差;這個香油溫度不能太高也不能低,怎么掌握這個火候呢,你用木棍沾出來一滴,滴到涼水中,看它是否化開……”宋振峰從中草藥的配比到油溫控制,從攪拌的方向到觀察膏體的形狀顏色,一邊操作一邊講解,仔細又詳盡。李雯靜一邊跟著操作,一邊不停地詢問請教,當一塊成形的膏藥出現在她手中時,她興奮地喊了出來,“成功了!”
“最近幾天,有不少鄉親來咨詢貼膏藥的事情,點名就要貼淄博的膏藥。”汪秋月介紹,魯中晨報帳篷醫療隊在中益鄉衛生院義診時,給不少鄉親貼了膏藥,他們回去之后感覺效果非常好,就回到衛生院想要購買這樣的膏藥,“以后,我們的鄉親們想要貼淄博的膏藥,來我們衛生院就可以了。這對于附近的腰腿疼患者來說是個福音,對于我們醫院來說,也是福音。這讓我們醫院的中醫診療技術有了大幅提升。”
精益求精 以心傳藝
鄒影大夫,剛邁進中益鄉衛生院中醫科,立馬被圍了起來。等待她的,不僅有中醫科想要拜師學藝的醫生,還有感受到治療效果的“回頭客”。
兩名住在衛生院附近的鄉親,聽說淄博的大夫回來了,立馬趕了過來。“義診時,淄博的大夫給我針灸了,回家后我的腰疼就輕了很多。”“我這肩膀也好了很多,趁著淄博的大夫還沒走,讓她再給我扎上幾針……”
鄒影現場教學,一邊針灸,一邊給中醫科科長馬清和公共衛生科的冉金榕演示針法。“這個大姐患有肩周炎,你下針的時候要從這個地方……這個大姐是腰椎間盤突出,你要從這里開始入針……”鄒影教的走心,當地的兩名醫護人員學得認真。
為了更好地掌握針灸技術,中益鄉衛生院還專門請來了兩名患者。“這名52歲的患者是壓縮性骨折,我們給予保守治療1個月了,她還是一直喊疼;這名85歲的患者崴傷了腳踝,是軟組織挫傷,現在腳踝腫得很高……”中益鄉衛生院的醫生向鄒影介紹情況。
拿起銀針,幾針下去,兩名患者都不喊疼了,她們連連說著“神奇!”鄒影介紹,她用的是快速止疼的針法,并當場講解起了技巧和注意事項。
鄒影行云流水般的操作,也讓中益鄉衛生院院長肖智平佩服不已,他親自下場當起了“患者”。“我本身非常懼針,沒想到鄒大夫的針法如此了得,銀針扎下去沒有感覺到疼,效果卻非常好。”肖智平高興之余,又有點失落,“真想讓鄒大夫多留幾天!”
在這里,還有宋振峰非常惦念的一位老人。她就是前幾天義診時,胳膊骨折因年紀偏大無法送到上級醫院進行骨折手術的劉學梅。當時,宋振峰為其胳膊進行了復位,并貼上了促進骨骼生長、消炎鎮痛的膏藥。
幾天過去了,89歲的劉學梅恢復如何了?宋振峰專門去病房看望了老人,發現老人恢復得非常好,也就放心了。
結對幫扶 相約淄博
淄博與石柱,從2010年就結下了不解之緣。開展東西部協作15年以來,淄博市與石柱縣一路同行,在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才交流、社會事業等多個領域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截至目前,淄博共落實各類援助資金4.309億元(含省級資金1.34億元),實施援助協作項目312個,累計選派黨政掛職干部8人,專業技術人才442人次,通過實施一系列精準協作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
這其中,不乏淄博醫生的身影。肖智平介紹,不少淄博醫生在石柱縣人民醫院、石柱縣中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坐診,留下了寶貴的技術和經驗。此次,魯中晨報帳篷醫療隊的醫療團隊,不僅捐贈給石柱的鄉鎮衛生院大批藥品,還留下了秘方和“秘籍”,“這種授人以漁的無私精神,讓我們感動、佩服,我們深深記在心里。”
經過協商,中益鄉衛生院將派出醫生專門前往淄博高新華庚醫院進修3個月,淄博和石柱縣鄉鎮衛生院之間的幫扶機制,也就此開啟新篇章。
肖智平介紹,發展中醫不僅是中益衛生院的重點項目,也是石柱縣醫療健康事業的一項重要內容。此前,中共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委辦公室、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專門下發過《石柱縣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助推康養石柱建設的具體舉措》的通知。
從通知中可以看出,石柱縣在著力加強中醫藥服務機構建設。要求健全縣鄉村三級中醫醫療服務體系,支持舉辦有中醫特色的康復醫院、護理院和療養院。而突出中醫藥在疾病治療中的優勢,也是通知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魯中晨報帳篷醫療隊此次派出的醫療團隊,是淄博高新華庚醫院。這家醫院的優勢項目正是中藥膏方和中醫診療技術。相隔1500公里,魯中晨報帳篷醫療隊和石柱的鄉鎮衛生院之間建立了一對一幫扶機制,此次重返中益鄉,正是一對一精準幫扶的開始。
“中醫,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促進中醫傳承和創新發展,切實把中醫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淄博高新華庚醫院的宋振峰院長表示,培養中醫技術人才,提升中醫診療水平,為石柱縣的鄉鎮基層醫療機構開展適宜技術推廣,提高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診療、中醫技術服務能力,他們樂意之至并責無旁貸,“希望更多患者享受到現代化中醫的診療,全民健康的路上,淄博和石柱攜手共進。”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 王曉明 任靈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