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讀者知道我的情況,我當年是在職業上升期做了全職媽媽,幾年以后,開始自己的創業。
我經歷過這種“人生角色的劇變”,所以我剛開始創業時,就有那么一點點小心思,特別想幫助更多全職媽媽,一起找到和實現自己價值的方法。
(很驕傲地說,我的確做到了,咱們團隊小伙伴之前大多都是全職媽媽,雖然天南地北,但工作后,各個很棒,關鍵是每個人都更加有力量感了)。
圖源:網絡
如今,我創業好多年了,撇開當年的感性,重新用職場專業度來審視,我仍然可以很確定地說,職場可能真的有“中年危機”,但反過來看,有一些職場能力,反而是當了父母以后會更厲害的。
今天這篇不僅僅想告訴大家,咱們有啥“獨特優勢”,更想和你們分享,如果還沒好好利用這些優勢,可以如何激發自己。
當然更加關鍵的是,這些“獨特優勢”應該如何在職場中放大,如何在應聘時強化。
圖源:網絡
01
多線程處理事務
我相信每個新手媽媽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寶寶哭了,尿布濕了,我需要擠奶了,但電話或者門鈴響了……
反正我的全職媽媽生涯最初就是這樣的,忙亂、效率低下、“一事無成”。但換個角度想想,職場中也難免有這種任務多,時間緊,手頭腦子一團亂的情況——但要我說,再忙再亂,也比不上剛開始自己帶娃那會兒。
娃我們都能搞定,強者們還能一拖二一拖三,工作這點事,也就不算啥了吧。
職場老板都是偏愛那些可以不抱怨,而是主動承擔,把“一團亂糟糟”處理得井井有條的下屬的。
你們說,這個能力可不是當了媽后的獨特優勢嘛?
圖源:網絡
當然,想要把“帶娃的無所不能”變成職場優勢,那么在育兒中就要刻意練習。分享我的一個小方法——定期梳理流程。
當全職媽媽的三年里,教會我一件事,人要靠自己來對抗“無力感”和“不確定性”,雖然很難,但一旦我們做到了,這種“心力”能幫助我們做成任何想做的事情。
那么如何保護“心力”呢?我當年的做法就是,認真對待每天的瑣碎小事,然后主動思考,如何進行流程優化?
我運用過程序育兒法來幫助小D建立“吃-玩-睡”的模式,這樣我就能更加好地管理安排自己的時間;
我買過十多個奶瓶,每晚集中清洗奶瓶并且聽線上課程,從而節省了白天不斷洗奶瓶的碎片化時間;
我把小D的睡前事情拆解成可視化的步驟,幫助我和她都能有條不紊地完成,而不變成心急上火的親子戰爭。
圖源:網絡
這些事情小嘛?真的很小,小到我當年和朋友們分享,她們都會笑我,你瞧你,帶個娃,還要整那些職場大詞。
但如今回頭看,包括我在面試員工的時候,我發現一個共性,思路清爽,邏輯能力強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能這樣。
說到底,這是思維模式和底層能力,無論用在帶娃上還是用在工作,都是一個理。
02
更加深刻的洞察力
有了小D后,我最大的一個沮喪就是,當年我可是管理過跨國各個CXO的人,怎么就應付不了這么一個小不點呢?
但仔細想想,當年我能做好,不僅僅是我的能力,還有幾個外力:職位給我帶來了“力量”,還有我的團隊同事都是相對成熟的。
可孩子并不這樣啊,她可不管你是啥總裁,她不開心了就是發脾氣;哪怕我吼了,她也不一定就服從。
但也正是這樣的經歷,讓我很努力地學育兒。這么多年來,我一直一個觀點,學育兒不是為了控制孩子,而是提供自己更多更好理解別人的視角。
圖源:網絡
商業環境的本質就是,發現問題,了解需求,尋找共贏。這個本質放在育兒中可太合適了。
我們每天都在面臨:孩子出現問題了,我要去看到他的底層需求,然后我要提供一個“他開心,我也開心”的雙贏解決方案。
這么一想,是不是這也是咱們當媽后的獨特優勢呢?
那這件事怎么練習呢?
再來分享一個我當年的方法,每次遇到孩子的問題生氣上火了,我都會嘗試給自己一個暫停鍵,然后把“她怎么這個樣”,改成,“她需要我什么幫助?”
這也是以前和大家分享過的一個觀點,孩子不是在找麻煩,而是深陷麻煩。
當我們開始轉變視角后,也就開始學習和練習重新審視的能力。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中,所謂內核穩定,堅信方法比困難多的人,無非就是有更多理解事物本質的視角。
當一個人只能看到一面,他肯定憤怒狂躁;當他可以看到兩面甚至是六面的時候,他自然云淡風輕,了然于胸。
那么對我來說,任何能力的精進,都是從覺察開始。而改變語言模式,就是在提升自己的覺察能力。
圖源:網絡
03
勇敢
你們當媽后有什么口頭禪嘛?我有一句,那就是,我娃都生過了,還怕什么?
你們可別笑,這句話還真的給了我很大的勇氣。在職場上,勇敢也是個非常寶貴的品質,尤其在如今這個變化那么快的環境下。
我作為一名管理者,從來不怕年紀大的員工,但我害怕“倚老賣老,拒絕變化”的員工。
人都是習慣待在舒適圈的,隨著年紀慢慢上去更是如此。所謂職場危機,有時候淘汰我們的并非年齡,而是不勇敢了。
圖源:網絡
可以說,我是有了小D后再次打開自己的,因為這個小生命幫助我體驗了很多人生第一次。
別誤會,所謂“第一次”并不是都需要去做一點啥驚天動地的事情,哪怕咱們第一次放手讓孩子獨立行走,那種忐忑的心情,這也是“第一次”。
我因為特別在意小D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因此對于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也更加敏銳了。
這些年我會刻意留意自己每個情緒當下的感受,原來這樣肩膀聳起,我是緊張;原來剛剛我是害怕,這個叫做擔心。
然后我也會刻意復盤自己每次的感受,緊張了,我這么調節就感覺好多了;害怕了我仍然去做了,也挺好。
我會把這樣的“留意”和“復盤”記錄下來,也就是之前和你們分享過的“情緒日記”。
記錄一段時間后,我發現自己好像是個 專業的演員,可以更加敏銳地體驗自己的生活經歷。
而體驗多了后, 自然 接下來遇到一些激發出類似的情緒感受的時候,我突然發現,自己可以更好應付了。
圖源:網絡
04
如何讓雇主看到
上面這些說完,我相信你們肯定也會頻頻點頭,有了娃后,我們真的提高了不少能力,只不過以前沒意識到而已。
但問題也來了,這些怎么可以在簡歷和面試的時候體現呢?
又或者我現在有工作,但是年終總結,向老板匯報時,該怎么表現這些能力呢?
會不會拿不上臺面啊?
當然不會,但這些也是需要一些技巧來 提前準備的。
圖源:網絡
1
積累自己的故事
哪怕你是全職媽媽,也可以有意識地積累自己日常那些帶娃的故事。
會講故事這個能力對娃來說也很有用,我專門寫過一篇()
這里推薦一個 STAR模型 ,這是四個字母的縮寫,situation(情景)、task(任務),action(行為),result(結果)。
所有的故事都能按照這個結構講,這樣既有完整性,而且邏輯清晰,要點突出。
比如,我如果哪天不做公號了去應聘,說起自己這十年的公號經歷,如果只是說,我用了十年時間做了一個公號,讀者有幾百萬,其實是非常無力的。
如果用STAR模型:
我在2015年,自媒體粉絲紅利已經快結束的時候 -- S(展現情景) 從零開始創建了公號 -- T(總結任務) 這10年來,我從自己帶娃實踐出發,到后來系統學習早期教育知識,把各種深奧的教育理念,結合具體例子,深入淺出地進行分享,推行了“成長型家庭教育理念”。 -- A(這個行動側重于展現我的學習能力。總結了幾個關鍵詞:跨領域學習能力,總結內化能力,洞察痛點能力) 目前全網讀者有五百多萬,有六本育兒暢銷書。實現了自我成長,并且帶動了一群家庭的共同成長。 -- R(提煉結果,有數字的放數字,沒有數字的放影響力)
圖源:網絡
2
故事和職場能力連接
有了很多故事還不夠,還要有意識地向前多做一步,問問自己,這和職場能力哪個類似?
比如你用STAR講述了自己怎么從一個一無所知的新手媽媽,通過學習讓自己帶娃變得得心應手。
這時候你就可以追問自己,這和職場哪些能力類似呢?
大家都可以想一下,我能想到的就有,快速學習能力、處理模糊性、抗壓能力強、善于統籌規劃資源、計劃性強,等等。
這時候咱們就能來個頭腦風暴,把自己的這個故事后面加上一個能力賣點。我通常使用的框架是:
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樣的結果,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自己的XX能力 --總結復盤,承上啟下。
這個能力在我這次應聘XX的職位上也是很關鍵的,不管自己生娃前,還是在生娃后,都是反復驗證了自己能做到,所以才來應聘 --突出自己的這份優勢在不同場景下都運用過。
圖源:網絡
3
學會審題
最后也是很關鍵的是,我們去應聘前,包括我們述職的時候,一定要去了解自己應聘崗位的內容和對應的能力。
有時候同樣的故事,針對不同的崗位和能力,咱們可以講不同的角度,所以審題很關鍵。
咱們日常也經常可以給自己一個命題作文來操練:你為什么可以勝任項目管理員這個角色?你認為自己可以做好人事招聘最關鍵的能力是什么?
嘗試寫一下或者講一下,看看有沒有好的故事素材,有沒有好的嫁接能力賣點的關鍵。
(偷偷告訴你們,這樣的小練習幾乎都是我日常洗漱、坐車時經常做的頭腦小練習)。
練多了,思考多了,慢慢就變成“自然而然”,這樣我們不僅給了自己正向反饋:我真的可以做得到,我有那么多例子證明我能做得到。
也幫助我們打造了“個人品牌“,說到底,找工作就是讓招聘方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到我們獨一無二的”品牌“。
述職就是讓老板在最短時間內了解到,這個員工用怎樣的能力,幫助公司完成了哪些業務,創造了哪些價值。
圖源:網絡
每次談職場,不可避免的都會有兩個關鍵詞,“年齡危機”和“當媽劣勢”。不可否認,這些的現象一定存在,但逆襲也一樣存在。
分享這些,其實也是給大家多一個思考問題的視角。
我從不相信“逆天改命“,但我是一直相信,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那么希望這些分享,可以更加具體接地氣地讓大家明白,如何準備。
我寫了3000多篇的文章
如果你的問題我沒來得及回復
歡迎點擊下方標簽直達相關內容找到答案哦
話題索引
按關鍵詞搜索歷史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