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極端強降雨頻發,城區部分區域內澇時有發生,暴露出排水設施短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防洪排澇工作,將其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要務。
市住新局深入調研楊下河流域,系統診斷內澇成因,確立“上蓄、中治、下擴”總體思路,科學制定并實施十項治理舉措,加快構建高效完善的咸寧大道排澇體系。
十項系統治理舉措成效明顯:
智能調蓄削峰。泉都大道以東新建3座總規模23.2萬立方米的調蓄池,采用動態調蓄技術,精準控制雨水下泄流量。即使遭遇20年一遇降雨高峰,下泄流量也能控制在15立方米/秒以內,有效削峰;
河道清淤擴容。改造楊下河流域賀勝路至泉都大道段排澇渠道800米,提升楊下河行洪能力;
箱涵清障除雜。對片區內10.2公里雨水箱涵及管道進行全面清障除雜,恢復箱涵原有過流能力,顯著緩解內澇;
雨污分流筑基。咸寧大道新建3公里專用污水通道直通污水泵站,提升片區污水收集率;兩側排水箱涵內晴天無污水進入,片區污水主干管末端進入桂花泵站晴天(雨后三天)COD濃度不低于150mg/L;
智能分流控污。在濱河東街與桂花街交叉口、市體育中心入口、丹桂橋至國稅局小區淦河沿岸、錦繡城小區出口等關鍵節點,新建6座智能分流井,實時監測雨量、水質、水位,智能控制系統精準啟閉分流設施,實現高效雨污分流;
路面收水強化。累計新建雨水口22座、截水溝171米,有效解決沿線雨水收集能力不足問題,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
下游箱涵擴容。新建市資建局段512米(規格3×2.5米)及市體育中心段267米(規格3.5×4米)雨水箱涵,針對性消除兩處嚴重積水點;
污澇分治提質。新建5000立方米初雨調蓄池,收集暴雨溢流污水,緩解污水處理廠壓力,防止溢流污染淦河,同時增強排澇控制能力;
泵站智能升級。新建一座全地埋式污水提升泵站,規模在6萬立方米/天,可通過智能控制系統,實時調節進出水量;
排口增容暢泄。增設丹桂大廈排口,新建規格4×3.5米的雨水箱涵及139米長的排口,聯通舊箱涵,起于民福大廈,穿越濱河東街入淦河,有效解決排放瓶頸,減輕咸寧大道排澇壓力。
5月22日至23日、6月26日至27日,我市遭遇了暴雨到大暴雨過程,根據氣象數據,最大小時雨強80毫米以上、局地150毫米以上。在強降雨考驗下,咸寧大道告別“暴雨內澇”歷史,以往積水嚴重區域路面未積水,排水暢通,治理成效經受住實戰檢驗。市住新局通過精準施策、系統治理,全力整治咸寧大道片區內澇頑疾,為市民營造了安全韌性、水暢其流的城市環境。
咸寧日報記者 黃蘭芬 通訊員 顏世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