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訪問朝鮮。他在平壤表示:“朝鮮早在美國襲擊伊朗前,就得出正確戰略結論”,因為朝鮮看的透徹,且不遺余力的造出核武器,如今才沒有人敢對朝鮮動武。這位俄羅斯外長的言語剖開了現代國際關系中最殘酷的法則:在大國博弈的棋盤上,小國的安全從來不是道義承諾的饋贈,而是力量平衡的產物。
2025年6月的空襲,讓伊朗的“無核之殤”成為現實。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5月31日的報告顯示,伊朗擁有408.6千克豐度60%的濃縮鈾,盡管遠低于武器級標準,卻被歐洲國家操縱塞進“模棱兩可的負面措辭”。拉夫羅夫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政治操作為以色列的軍事行動鋪平了道路。
伊朗長期恪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其核設施卻在以色列728架無人機和13枚導彈的飽和打擊下化為廢墟。當伊朗防空系統在F-35戰機面前形同虛設時,德黑蘭才痛徹領悟:沒有實質威懾的和平承諾,不過是霸權主義隨時可以拋棄撕毀一紙空文。
與伊朗的困境形成尖銳對比的,是朝鮮的“危險安全”。拉夫羅夫在平壤直言,朝鮮擁核意志的不可逆性,使其能無視美日韓聯合軍演的威懾。更關鍵的是,朝鮮通過《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獲得大國隱性核保護——條約第二條明確規定,一方受攻擊時另一方應全力援助。俄羅斯的立場更強化了這一保障:2024年9月,拉夫羅夫駁斥美國所謂“朝伊向俄提供導彈”的指控,稱其為“美國每天編造的十個故事之一”。這種強硬回護背后,是俄朝在突破西方封鎖上的共同利益——朝鮮向俄提供火炮、炮彈和士兵,換取先進軍事技術。
拉夫羅夫的“朝鮮榜樣論”,本質上是對國際安全本質的揭露。威懾優先于道義:6名伊朗核科學家在以色列空襲中身亡,印證了核能力真空期的危險性;而朝鮮通過連續核試驗跨越這道門檻,盡管承受制裁卻換來生存權。地緣捆綁勝過條約文本:俄伊雖在2025年4月簽署《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但普京親口承認該條約不含實質防務承諾;反觀朝鮮,其與中俄的邊境線本身就是戰略威懾資產。話語權屬于實力玩家:當IAEA淪為大國工具、聯合國安理會被美以架空時,朝鮮退出六方會談的決絕,恰是對虛偽多邊機制的蔑視。
俄伊關系堪稱戰略協作的“半成品”。盡管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宣稱“擴大對俄關系是外交優先”,但德黑蘭始終在美俄間保持微妙平衡。2025年1月普京提議協助建設S-400防空系統時,伊朗因擔心技術依賴和“后門”問題反應冷淡——這種猶豫最終釀成大禍。反觀朝鮮,其徹底倒向中俄的姿態反而贏得更堅定的支持。
更深層的差異在于戰略決心。伊朗長期將核計劃作為談判籌碼,朝鮮卻將擁核定為國策。當以色列利用停火協議的“灰色時段”制造開戰借口時,平壤早已用導彈試射堵死了所有“預防性打擊”的幻想空間。正如普京所言,俄羅斯與伊朗“協議不包含國防內容”,但對朝鮮,莫斯科從未否認過戰略協作的軍事維度。
拉夫羅夫在平壤的話語劃過國際政治的虛偽:在強權尚未退場的時代,安全的天平永遠向實力傾斜。伊朗的廢墟警示世界:當豺狼闖入時,道德盾牌終將被利齒撕裂;而朝鮮的生存密碼,寫就于一個冰冷共識——和平是鐵砧上鍛造的產物,而絕非談判桌上乞求對方饋贈的禮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