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也不希望中國超過美國嗎?其實跟美國比起來,俄羅斯更怕中國崛起,因為他們擔心,一個強大的中國會攪亂現在的國際格局,并且還特別害怕咱們提起那些歷史遺留問題。
先從歷史的慣性說起。冷戰時期,蘇聯與中國的關系像坐過山車,時而緊密協作,時而劍拔弩張,但核心邏輯始終沒變:蘇聯是 “老大哥”,中國是 “追隨者”。那時中國的 GDP 還不到蘇聯的十分之一,工業體系得靠蘇聯援建,連武器裝備都多是蘇聯淘汰的型號。這種 “強弱有序” 的相處模式,在俄羅斯的集體記憶里刻得很深。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元氣大傷,而中國借著改革開放一路快跑,2010 年 GDP 超過日本成了世界第二,2020 年工業增加值是俄羅斯的 10 倍還多。這種 “后來者居上” 的反轉,讓俄羅斯人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既得承認中國變強的事實,又忍不住懷念過去那種 “我說了算” 的相處方式。
能源領域的拉扯最能體現這種復雜。俄羅斯是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國,2022 年往中國運了 8600 多萬噸原油,占中國進口量的 19%;天然氣也簽了 30 年的長約,每年供氣量能填滿 600 萬個標準游泳池。但合作越深入,俄羅斯越緊張 “定價權”。2014 年中俄天然氣管道談判時,俄羅斯咬死要按歐洲的 “照付不議” 模式簽合同 , 不管用不用,都得按固定量付錢。中國不干,堅持 “按實際需求調整”,雙方拉鋸了 10 年才簽下來。
為啥這么較勁?因為能源是俄羅斯的 “命根子”,占其出口收入的 40%,要是連賣給中國的價格都得聽中國的,那國際上的話語權就丟了大半。所以哪怕中國市場再重要,俄羅斯也得在定價、運輸路線這些事上攥緊拳頭,生怕一松手就成了 “能源附庸”。
科技和新興領域的 “留一手” 更明顯。俄羅斯愿意賣給中國 S-400 防空導彈、蘇 - 35 戰機這些硬家伙,因為這些是 “成品”,賣了能換錢,還不涉及核心技術。但到了民用科技就不一樣了:中國想跟俄羅斯合作搞大飛機 CR929,俄羅斯在航電系統、復合材料這些關鍵技術上遲遲不交底,最后項目差點黃了。
中國企業想參與俄羅斯的 5G 建設,俄羅斯規定核心網必須用本土公司的設備,華為只能做基站,還得接受俄羅斯的 “安全審查”。為啥這么雙標?因為俄羅斯知道,自己的民用科技早就被中國甩開了 —— 中國的 5G 專利數量是俄羅斯的 10 倍,高鐵里程是俄羅斯的 50 倍,再不想辦法卡一下,以后連 “軍事技術優勢” 這塊遮羞布都保不住了。
連新興的北極航道,俄羅斯都算得門兒清。北極冰蓋融化后,從中國到歐洲的船走北極能少走 5000 公里,省 20 天時間。俄羅斯作為北極最大的沿岸國,按理說該歡迎中國商船來,但它偏要立規矩:所有船必須用俄羅斯的破冰船護航,每噸貨要交 3 美元 “過路費”,還得把航行數據交給俄羅斯。去年中國商船 “天恩號” 走北極,光護航費就花了 120 萬美元。俄羅斯嘴上說 “為了安全”,其實是怕中國在北極建太多科考站、碼頭,搶了它的 “北極老大” 位置。 畢竟北極底下埋著全球 13% 的未探明石油,誰控制了航道,誰就控制了未來的能源通道。
說到底,俄羅斯的算盤打得很精:美國和北約在西邊步步緊逼,不跟中國合作,經濟撐不住,安全也沒保障;可跟中國走得太近,又怕自己的能源定價權、區域影響力、科技優勢被慢慢吃掉。所以它就想出了這么個 “又合作又提防” 的招:你買我的石油,我賺你的錢,但價格得我說了算;你幫我搞經濟,我謝你的情,但我的 “后院” 還得我說了算;你跟我搞軍事合作,我歡迎,但核心技術不能給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