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現(xiàn)代量子力學在1920年代中期初具雛形時,這一新領域在德語中常被稱“Knabenphysik”(男孩物理學),因為當時推動該學科發(fā)展的許多理論家都是年輕男性。于國際量子科學與技術年(2025年)出版的新書試圖扭轉這種長期主導歷史研究的男性視角。這本書由科學史學者丹妮拉·蒙納爾迪(Daniela Monaldi)與米歇爾·弗蘭克(Michelle Frank)、物理學家出身的科普作家瑪格麗特·范德海登(Margriet van der Heijden)以及物理學家帕特里克·沙博諾(Patrick Charbonneau)共同編輯,書名為《量子物理史中的女性:超越“男孩物理學”》,收錄了16位在量子物理發(fā)展過程中做出重要貢獻,卻常被忽視的女性科學家的生平故事。
編輯團隊并未聚焦如麗澤·邁特納(Lise Meitner)和瑪麗亞·哥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 Mayer)等已獲得學界充分關注的物理學家。正如導論所言,過度聚焦少數(shù)杰出人物會強化“神話其獨特性”的敘事方式。因此她們轉而發(fā)掘那些默默無聞卻貢獻斐然的女性科學家。以下圖文介紹了其中六位女科學家的故事。
H·約翰娜·范萊文
H. Johanna van Leeuwen
1919年,荷蘭物理學家約翰娜·范萊文(1887-1974)發(fā)現(xiàn),固體的磁性無法僅用經(jīng)典力學和統(tǒng)計力學解釋:這背后必然存在著量子特性。尼爾斯·玻爾早在1911年博士論文中已有相同洞見,但沒有在學術期刊發(fā)表,僅以丹麥語出版且傳播范圍有限。范萊文在萊頓大學攻讀博士期間重新發(fā)現(xiàn)了這一定理(現(xiàn)稱玻爾-范萊文定理)。該定理在等離子體物理等多個領域有重要應用。1921年,她將博士論文成果發(fā)表在《物理與鐳學雜志》上,這一定理才引起了更廣泛的關注。
和許多那個時代的女性科學家一樣,范萊文在歷史記錄中幾乎沒有留下痕跡。本章作者范德海登(Van der Heijden)與米里亞姆·布勞博爾(Miriam Blaauboer)從多個歷史來源中拼湊出她的職業(yè)生涯梗概。她是師從亨德里克·洛倫茲(Hendrik Lorentz)的四位女弟子之一,并與這位諾貝爾獎得主保持密切聯(lián)系直至他1928年去世。與同時代女性不同的是,范萊文終身堅守科研崗位:1920年受聘于代爾夫特理工學院,擔任助理,負責指導電氣工程專業(yè)的實驗課程。在有限的業(yè)余時間,她持續(xù)研究磁性問題。1947年,她被提升為講師,才終于可以開設自己的課程。(照片由范萊文家族提供)
勞拉·查爾克·羅爾斯
Laura Chalk Rowles
勞拉·查爾克·羅爾斯(1904–1996)是1928年首批獲得麥吉爾大學(加拿大蒙特利爾市)物理學博士學位的女性之一。她的博士論文研究氫原子在外電場中光譜線的位移,即斯塔克效應(Stark effect)。1926年,埃爾溫·薛定諤(Erwin Schr?dinger)在其關于波動力學的系列論文中,利用量子理論預測了該效應對氫原子巴爾默線系強度的影響。本章作者蒙納爾迪指出,查爾克(照片攝于約1931年)使用一種叫“洛蘇爾多管”(Lo Surdo tube)的儀器測量光譜線強度,首次實驗驗證了薛定諤的理論預測。她與導師約翰·斯圖爾特·福斯特(John Stuart Foster)合作發(fā)表了多篇相關論文。
福斯特后來更看重他在氦原子斯塔克效應方面的研究,認為比他與查爾克的氫原子實驗更重要。學界也認同這一觀點,導致查爾克的貢獻長期被忽視。1929至1930年,她赴倫敦國王學院交流,之后受聘于麥吉爾大學農(nóng)業(yè)學院任教。但在與同校同事威廉·羅爾斯(William Rowles)結婚后,她轉為兼職。五年后,校方以反裙帶關系為由解雇了她。這類政策實際上是用反裙帶關系的借口,將女性排除在學術崗位之外。(照片由瑪麗蓮·麥格雷戈提供)
伊麗莎白·門羅·博格斯
Elizabeth Monroe Boggs
本章作者沙博諾寫道:伊麗莎白·博格斯(1913-1996)因倡導殘障人士權益而廣為人知,但她早期的科學生涯卻已被歷史遺忘。在著名數(shù)學家艾米·諾特(Emmy Noether)于1935年英年早逝之前,博格斯(1928年照片)是布林莫爾學院唯一師從他的本科生。畢業(yè)后,博格斯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開始研究量子物理在分子結構中的應用——這門交叉學科后來被稱為“量子化學”。 她在論文研究中使用了一種名為微分分析儀的模擬計算設備,用來研究雙原子分子的波函數(shù)。
博士畢業(yè)后,她在康奈爾大學獲得研究助理職位,在那里結識并嫁給了化學家菲茨休·博格斯(Fitzhugh Boggs)。自此,事業(yè)優(yōu)先權被讓渡給了丈夫——那個時代的普遍現(xiàn)象。1942年菲茨休任職西屋電氣,兩人遷居匹茲堡。伊麗莎白在匹茲堡大學任教一年后,入職位于市郊的炸藥研究實驗室,參與了曼哈頓計劃。她協(xié)助設計了用于內爆炸彈(如長崎所用的原子彈)的透鏡系統(tǒng)。1945年,她的兒子大衛(wèi)出生,因病造成腦損傷,發(fā)育遲緩。她最終退出科研投身公益事業(yè)。(帕梅拉·墨菲供圖)
凱瑟琳·威
Katharine Way
凱瑟琳·威(1903–1995)是約翰·惠勒(John Wheeler)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首位研究生。正如本章作者斯特法諾·弗蘭所述,威在博士研究期間運用液滴模型——即將原子核視為液滴,研究高速旋轉下的核變形。1939年她在《物理評論》發(fā)表重核磁矩研究成果。研究中,威發(fā)現(xiàn)模型無法解釋重核在極高速旋轉時的異常現(xiàn)象并提醒惠勒關注。在后來的回憶中,惠勒懊悔當時兩人沒有進一步研究這一問題。他指出,回過頭來看,模型在那種情況下的失敗,其實是原子核可以發(fā)生裂變的早期跡象,正如后來在核裂變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現(xiàn)象一樣。
二戰(zhàn)期間,威在芝加哥的冶金實驗室參與核反應堆設計,1945年轉至橡樹嶺實驗室。1948年,她與尤金·維格納(Eugene Wigner)在《物理評論》上發(fā)表了關于裂變反應中β衰變速率的“威–維格納公式”。戰(zhàn)后,她在美國國家標準局(現(xiàn)NIST)任職多年,發(fā)起并領導核數(shù)據(jù)項目(現(xiàn)屬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國家核數(shù)據(jù)中心),成為原子核屬性研究的核心數(shù)據(jù)庫。威還積極推動核科學家關注其工作的社會影響。(圖片來自美國物理學會埃米利奧·塞格雷視覺檔案館,惠勒收藏)
索尼婭·阿紹爾
Sonja Ashauer
索尼婭·阿紹爾(1923–1948)因肺炎英年早逝,年僅25歲,她的職業(yè)生涯尚未展開便告終結。但本章作者芭芭拉·米蓋爾與伊萬·古爾蓋爾認為,她仍是成就斐然的物理新星。阿紹爾是德裔巴西移民的女兒(1940年前后照片),曾在圣保羅大學師從意大利物理學家格列布·瓦塔金(Gleb Wataghin),很可能由此接觸量子理論。1945年,二戰(zhàn)結束前夕,她赴英國劍橋大學深造,成為著名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Paul Dirac)極少數(shù)研究生中唯一的女性。
阿紹爾在1947年學位論文中攻堅當時量子電動力學最緊迫難題之一——電子自能發(fā)散問題。該自能(電子與自身電磁場相互作用的能量)與其半徑成反比,當粒子被視為點電荷時數(shù)值趨向無窮。阿紹爾嘗試改進經(jīng)典電動力學理論,希望為量子理論提供線索。這個發(fā)散問題最終隨著20世紀50年代發(fā)展出的重整化技術得以解決。(阿紹爾家族供圖)
弗雷達·弗里德曼·薩爾茲曼
Freda Friedman Salzman
弗雷達·弗里德曼·薩爾茲曼(1927–1981)常因倡導女性科研權益被銘記,她在物理學上的重要貢獻反而被掩蓋。她(照片攝于20世紀40年代末)本科期間在布魯克林學院師從核物理學家梅爾巴·菲利普斯(Melba Phillips)學習物理。1950年代中期,她與丈夫喬治·薩爾茲曼(George Salzman)合作,提出了一種數(shù)值方法,處理丘-駱模型中的積分方程。該模型是由弗雷達的博士導師杰弗里·丘(Geoffrey Chew)與弗朗西斯·駱(Francis Low)提出,用于描述核相互作用。薩爾茲曼夫婦使用早期計算機(ILLIAC I)完成計算。1957年,《物理評論》發(fā)表了這項成果——后被稱為“丘-駱–薩爾茲曼方法”, 推動了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學家如斯坦利·曼德爾斯塔姆(Stanley Mandelstam)、肯尼斯·威爾遜(Kenneth Wilson)和安德熱·科坦斯基(Andrzej Kotański)等人的后續(xù)研究。本章作者簡斯·薩洛蒙認為這是弗雷達最重要的學術貢獻。
在經(jīng)歷一段漂泊的學術生活后,薩爾茲曼夫婦于1965年受聘于馬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以為獲得了終身教職。但僅四年后,校方就以反裙帶關系為由解雇弗雷達。這場不公解雇引發(fā)輿論風暴。經(jīng)過多年爭取,她于1972年復職,并在1975年獲得終身教職。這場維權斗爭促使她在1970年代越來越多地投身于女性主義運動。(艾米·帕克供圖)
原文鏈接:https://pubs.aip.org/physicstoday/online/44363/Highlighting-women-in-quantum-history
編譯:程歡
審核:郭彥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