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抱冬瓜睡覺”突然成為網絡熱搜話題。在持續高溫的背景下,不少人將冬瓜作為“天然水枕”,利用其95%的含水量快速吸收體表熱量。然而,人民日報發文特別提醒:對脾胃虛寒、陽虛體質人群而言,這種物理降溫方式可能引發連鎖健康危機,甚至導致腸道菌群“雪崩式”失衡。
為什么“抱冬瓜”可能傷身?
1、寒性體質“雪上加霜”
冬瓜性涼,物理降溫會通過皮膚傳導寒氣,脾胃虛寒、怕冷、易腹瀉的人群可能加重陽虛癥狀。
中醫警告:長期寒邪入侵,會導致脾陽受損,消化功能下降。
2、腸道菌群“躺槍”
腹部受涼可能刺激腸蠕動異常,引發腹瀉或便秘,破壞腸道菌群多樣性。
研究顯示,體溫過低可能減少有益菌(如雙歧桿菌)活性,加重菌群失衡,形成惡性循環。
這種菌群失衡若未及時糾正,可能誘發腸易激綜合征、慢性腸炎等疾病,甚至增加結直腸癌風險。
夏季護腸指南:科學降溫+菌群調理
?替代降溫法:
選擇透氣竹席或常溫涼水袋,避免直接寒涼刺激腹部。
睡前喝生姜紅棗茶(脾胃虛寒者適用),中和內寒。
? 腸道菌群修復:
飲食:多吃發酵食品(酸奶、納豆)、膳食纖維(燕麥、蘋果)。
檢測干預:長期腹瀉/便秘可做腸道菌群檢測(16S測序/宏基因測序),針對性補充益生菌。
根源改善腸道微生態,實現“腸壽”與“長壽”
腸道菌群是人體的“第二基因組”,其健康狀態直接影響體質修復能力。對脾胃虛寒、陽虛體質人群而言,夏季養生需遵循“溫陽不傷陰,清熱不損陽”的原則。通過科學檢測和精準調理,不僅能規避“抱冬瓜睡覺”的健康風險,更能從根本上改善腸道微生態,實現“腸壽”與“長壽”的雙贏。
盲目跟風“偏方”可能適得其反。護好脾胃和腸道菌群,才是健康度夏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