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氣溫節節攀升,給戶外施工帶來了嚴峻“烤”驗。7月11日,在安義吊鐘水庫工程施工現場,數十臺大型機械往來穿梭,混凝土吊罐精準起降,一線建設者們用汗水“澆筑”治水重器,在做好防暑保障的基礎上,以“高溫智慧”推動項目建設“加碼提速”。
安義吊鐘水庫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長316米,最大壩高49.2米,從高空俯瞰,“拔節生長”的大壩就像一道雄關,屹立于龍安河南支的兩山之間,氣勢恢宏。
當天9時,記者在大壩樞紐工程一期施工現場看到,幾十名建設者緊張有序地進行著鋼筋綁扎和模板支立工作,為混凝土澆筑做好準備。
“等四面模板立起來后,通風就差了,在里面焊接模板、加固鋼筋時,溫度能達到四十多度。”安裝工人劉師傅說,他的安全帽下墊著吸汗毛巾,“防暑套裝”也安排到位。記者看到,高溫環境下,工人們的額頭、臉頰上不斷淌下汗珠,工服早已濕透,但大家絲毫沒有放松,擦擦汗、喝口水,又立刻忙起了手頭的工作。
在大壩的另一側,四十余米的梯籠上,幾個“小點”正頂著烈日向著壩體施工部位緩緩移動,他們正是吊鐘水庫項目的技術人員。
到達施工壩段后,他們來不及喘口氣、擦一下汗,便迅速投入工作。“每一倉混凝土澆筑之前,我們都要驗倉,對每一項備倉情況進行確認。”安義吊鐘水庫項目技術部負責人萬長松告訴記者。
“模板拼縫有沒有擠緊,止水銅片焊接是否能保證密封性,這些都要仔細檢查。”萬長松半蹲在剛支起的鋼模旁,將一把斜度檢測儀緊貼板面。烈日下,他瞇起幾乎要被汗水糊住的眼睛,反復調整觀察角度。
作為設計藍圖與施工現實之間的翻譯者,技術人員承擔的工作十分關鍵。“設計要精度,工人要速度,高溫卻‘添亂’。”萬長松笑了笑說。
為保質保量完成工程建設,萬長松和同事們吃透幾百張圖紙,加強和一線施工人員技術交底,確保施工工藝達到設計標準。
七月以來,持續高溫天氣給大壩混凝土質量控制帶來嚴峻挑戰,為破解這一難題,技術部門創新采用“冰鎮”混凝土施工技術,實現混凝土溫差控制,確保混凝土施工“零裂縫”。
萬長松介紹,在具體施工中,項目部打出一套“組合拳”:搭設鋼構遮陽棚為骨料降溫,通過井水混合冰塊處理攪拌用水,配合夜間錯峰澆筑等措施,有效降低混凝土入倉溫度;在壩體內安裝冷卻水管持續通水,壩體外露面采用流水養護,形成內外聯動的降溫系統,將熱量排出;同步安裝高精度變形監測設備和滲漏預警裝置,實現對壩體位移、滲流等參數的毫米級精度實時監控,為工程安全提供全天候“數字守護”。
當大壩混凝土還在“退燒”時,地下幾十米的巖層已展開另一場“縫合手術”。
攤開被汗水浸出波浪紋的設計圖,來自貴州赤水的余工向記者介紹:“強大的水壓可能使水穿過基巖深層裂隙而產生滲漏。為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我們沿著壩軸線打深孔再用高壓把漿液灌注到基巖深處的裂隙中。”
在大壩底部排水廊道,盡管這里不像外面那樣被暴曬,但在這狹小逼仄又悶熱的空間內,立起的數臺地質鉆孔機讓大家連轉身都十分局促。“按照標準來,先灌稀漿,再灌濃漿,壓力根據孔深控制在0.6兆帕到1.2兆帕之間。”余工耐心地叮囑現場操作員。
夕陽下,大壩的輪廓逐漸清晰,混凝土壩面呈現出完全一致的斜度——那是所有一線建設者用汗水澆灌的成果。混凝土攪拌車的轟鳴聲與鋼架碰撞聲交織,一線建設者們古銅色的皮膚在陽光下發亮,仿佛另一座汗水澆筑的“堤壩”。
記者了解到,吊鐘水庫大壩樞紐工程一期設計澆筑總量為9.23萬立方米,目前已完成澆筑8.73萬立方米,占一期設計總量的94.6%,工程建設進入沖刺階段。(付卉 洪觀新聞記者 吳瀟遠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